国际U卡运作模式、功能差异与法律风险解析

时间:2024-05-02 13:55:31 推荐 397

在当前我国禁止交易所直截了当开展法币与数字货币兑换业务的环境下,交易所借助OTC场外交易的C2C模式,引入商家入驻OTC市场,让用户与商家点对点进行法币出入金及虚拟货币交易,这种方式虽绕开了政策限制,但也衍生出显著弊端,即难以防范洗钱等犯罪行为带来的银行卡冻结风险。虽然合规的数字货币交易所采取严格的反洗钱(AML)与客户身份识别(KYC)措施,但仍无法阻止狡猾犯罪分子不断更新犯罪手段对交易风控构成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数字货币交易市场亟待解决的咨询题之一是怎么实现数字货币兑换与日常支付结算的普及化应用,不管大额小额,使其能方便地用于日常日子消费,并如同现金普通随时可在ATM机提取。因此,国际市场上浮现了各类国际U卡,有效规避OTC风险,并且给予用户在任何线下支付场景直截了当消费数字货币的能力。

一、国际U卡运作模式剖析

国际U卡,被誉为币圈的“银行卡”,但它非银行推出,而是由银行与商业公司联手发行,支持USDT等数字货币的卡。简单地讲,用户可将U币存入国际U卡,实现在全球各地ATM机取现或日常消费,而且整个过程无需通过中间币商环节,可直截了当将U币兑换为各国法定货币取现。

以万事达U卡为例,作为一家全球知名信用卡企业,万事达在加密服务领域拓展了加密问业务,并经过收购Ciphertrace推出新型加密监控产品。在支付领域,万事达携手Paxos、Circle、Evolution和Uhold等共同研发技术,将数字货币转化为法定货币,如万事达U卡。这类卡性质近似于一张可充值数字货币并在国内使用的海外银行卡,其发行方Paytend,类似于银联体系下的商业银行,如工商银行,而Paytend发行的万事达U卡则相当于工商银行推出的一种支持数字货币储值的联名卡。

值得注意的是,万事达U卡持卡人可在国内如同使用具备VISA、MASTER支付功能的国际银行卡一样完成消费支付。即经过将U卡绑定支付宝、微信、美团、饿了么等手机应用程序,U卡可用于支付工具。但是,用户经过U卡充值的是数字货币,但在支付环节,不管是支付宝依然境内商家,接收到的始终是法定货币人民币。缘故是,在卡运营商环节,U卡用户的数字货币差不多转换成了外币。

二、万事达U卡与银联国际U卡的功能差异对照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两类U卡——万事达U卡和银联国际U卡,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特色。

(一)发行方差异

银联国际U卡由三家分别在英国、斯洛文尼亚和美国注册并获得金融牌照的公司联合运营,提供个人和企业的多币种账户开户、银行卡支付接收设施以及发行虚拟卡和实体卡的金融服务。相比之下,万事达U卡是由立陶宛国家的数字银行与国际万事达卡组织共同发行,数字银行持有欧盟EMI牌照并受欧洲央行监管,并且也是SWIFT、SEPA和欧盟支付协会EPC机构的成员。

三、国际U卡面临的法律风险

国际U卡在发行、推广及使用过程中涉及多项法律风险。

(一)诈骗风险

一些不良项目利用新兴U卡进行欺诈活动。例如TBank项目看似一般U卡宣传,实则是披着U卡外衣的资金盘游戏。项目诱使用户充值U币获取高额回报,经过推广和进展下线获得额外收益,但并无实体卡,不过一个伪装成钱包的资金盘APP。诈骗者会用自己身份信息注册并绑定U卡,引导受害者下载第三方APP并用虚假身份信息激活认证。结果导致用户无法真正线下使用,一旦充值大量资产,则会遭遇资产被盗。

(二)非法换汇风险

中国用户使用U卡的过程中,假如境外U卡是以人民币兑换USDT充值进入,发行方可能被视为经过虚拟货币间接完成了人民币与外币的兑换,从而触及我国外汇管制法规。如证明发行方对此明知且累计金额达到法定标准,将可能构成非法买卖外汇的非法经营罪。此外,境内推广者若协助发行方推广并间接实现人民币与外币兑换,也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的帮助犯,若满足一定条件,同样面临刑事责任。关于用户而言,假如只为自用而进行非法换汇,仅构成行政违法行为,将受到相应罚款。

(三)洗钱风险

因存入U卡的数字货币可能存在上游犯罪所得,故在数字货币与外币的结算与使用环节中,仍然存在洗钱风险。具体可能涉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洗钱罪以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刑事犯罪。

来源:多特软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