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阴符经原文与释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阴符经原文与释文
上篇
黄帝阴符经原文与释文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乾坤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能够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能够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中篇
乾坤,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埋。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愚,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乾坤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乾坤万物生。乾坤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推而变化顺矣。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
释文
观察天道运行之规律,并按照天之运行修炼自身,一切修道的内容都能够包括在其中了。?修道所追求的算是"天人合一"的境地,天人合一的程度越深,修炼的层次也就越高。故此知道了天人合一,也就等于知道了修道。这句话点明了全经主题,是全篇总纲
天上有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喻指五行。五行生节制化,莫不戕害我身,使我堕入其中,尝受生老病死之苦,不能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而在修练之人,则可识其贼性,探得造化之根源,使五行颠倒,造化逆行,自能反夺五行之造化,使"贼"化为"昌",反而促使我之道成
反夺五行造化,在于一心之运用。此乃空空洞洞,不执不失之道心,非世俗顽恶之人心。其所反夺之源,在于体外之宇宙。由于色身有限,宇宙无限,要从宇宙之中施行反夺,才能获取无穷之造化。修成恒古不灭之先天元神,长生久视,"乾坤有坏,那个不坏"。大道之奥妙,早已揭示无遗矣。
人能认清五贼,追根溯源,还归本来,求得宇宙总持之门,自然成为造化主人。如今无穷宇宙,如同在我掌中;万物变化,亦好似生于自身。又手通心,亦指宇宙变化,自心了然可知。这等气势。若非修道之士其谁人能之。
吾人未生之前,只是元神混沌之体,谓之天性;既生我后,化为后天气质之性,谓之人心。天性既可化为人心,吾人自可明通此机
《黄帝阴符经》上篇
[原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略释]:
观天之道,苹果落地矣;天行健,执天之行乃同之也。尽矣,言若得此道,不假修持即得统贯全经矣。
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此处单言其一,以人一辈子乾坤间,独泥于地故。
另,天有五气,地成四时;四时着形,五气神神;神气通畅,形随以迁矣,物物不物于物者也。况其本自先天乎?!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上者天,天主行道。君子不器。
[原文]: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略释]:
先贤所注:五贼者,在道为五行,五行各一其性于天下,谓为金、木、水、火、土;在人为五德,五德各一其性于天下,谓为味、利、反、怨与小大。推而广之,万象之定尽于之。此形而下之言矣。
天有,天何曾有?“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此知之五贼之生,本自有也,自居、执、住、止,毁天常故成五贼。若不有者,何出五贼?!是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所谓见之者,即非见之者,绝之而已矣。
百方经教,虚广故也,故仲尼云:「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则至道也,何必广谈修习欤?(筌注)
[原文]: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略释]:
此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法天象地以尽行也。
五贼在心,非心、非非心则天下无贼。
施行于天,天行健,以执有故,坏天常。然以五贼秉天常之失故,所行亦必依于天,故谓五贼施行亦本诸天。是同出而异德也,玄玄归根复命,反运五贼化五仁矣。
宇宙者,象数之运。双手者,左象右数。艮为手,《通书》以艮终焉。艮者根也,止也,本也。本立而道生。象数万有之先也。
身于两手之间,是其中也。一身合双手以象‘三’,三生万物故曰‘万化生乎身’。单言身,乃明中轴为运之旨也。
此则穷究之,化贼为仁备矣!
[原文]: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略释]:
此言于天道与法天道之行要也。
天性,人也。人为仁。
人心,机也。机者,万有枢纽。生化运之。
立天之道者,健。定人者,仁。
[原文]: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乾坤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略释]:
所谓杀机,反常也。所谓反常者,即非反常,是谓反常;是无常之本体也。
有生必有杀,有杀者其生亦微明矣。见其微明而握其大要,神神哉。
天人合发,顺天应命以行。万化定基,奠基以出万化矣。
[原文]:
性有巧拙,能够伏藏。
[略释]:
巧拙者,大巧若拙也。
生杀道之常也,非所当执,伏藏以归。此以世人知有用之为用,不知无用之为用故。
[原文]: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能够动静。
[略释]:
九窍之邪者,逐欲而不自在故。
三要者,耳欲听妙音、目欲观妙色、口欲尝妙味。先贤以三要为神、心、志者,乃穷其根也。
动者,命之行也。静者,命之归也。
非动、非非动之体,尽拙此动静,故谓能够之动静。执动者弃静,执静者弃动,均背于大道,故谓邪宗。入无极之真,运此动静自但是然。
[原文]: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略释]:
火生于木,克于木;奸生于国,害于国;人之害生也,自害之,非天与焉。
祸与时,无常之自然也。奸火不生,时祸何尝害吾?!
此则知幽明故,防微杜渐,斯远害矣。
[原文]: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略释]:
知之者,天常也。
修之者,思无邪。
【学究】
《阴符经》极其隐晦,但无比浅显。读《阴符经》知乾坤之化育,得自然之道。子牙巧读《阴符经》,表面好像是古人之作,实际上是后人解读的附庸。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此句道出以人为基点,观察天道就要知道天气运行之道,惟独符合天然运行的规律才能够得以穷尽。这是《易经》乾卦的所有内核。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阴阳演变成五行,一切自然规律的运行离不开五行的相互作用,而能读懂五行的运行规律,便能使人处于自然的规律运行中。所谓昌,算是顺其自然者得天之道。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一切的变化离不开人心的变化,而人心的演变必定要遵循天道。宇宙就在人手之中,一切的变化离不开人的所有。这就告诉所有人,心是一切的主宰。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要了解宇宙的奥秘在于了解自身的心,而人心的关键在于心机,所有一切都取决于人心的变化。依照天道立心,便能知道自然的本质。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乾坤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乾坤人三才是《易经》的奥秘所在,天有天的机会,地有地的机遇,人有人的机会。所有这一切都在于时机的把控。掌握宇宙变化就在于把握恰当的时机。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能够动静。”人之九窍是任何乾坤沟通的通道,所有的内外运行无非气的运行,而一个人气的运行得当与否彻底取决于人的三个基本欲望。所有万事万物都因为自己的欲望而存在,也因为自己欲望而毁灭。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五行相生相克,形成万物的演变,知道那个自然运行规律,便能顺遂自然规律。一切的生住异灭都在于五行的变化之中。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知道了这些,就知道了修行之道。回归原来的自然规律,抛开一切的人为因素,所有的现象一旦悬挂,自然之道就显而易见。修行在于合乎自然之道。
黄帝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
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乾坤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能够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能够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练,谓之圣人。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乾坤,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乾坤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乾坤万物生。乾坤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出自《阴符经》。“天有五贼”,连道藏如此权威的道家经典都将“五贼”解释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字面上的意思虽可解释得通,但贼之含义却与汉字本义想去甚远。贼之本义原是刀毁贝,戕害伤害的意思。故本文之解释不采用“金木水火土”之逻辑。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字面解释:天底下存在有五种需要注意的损害,假如能够清晰认识到这五种损害机理,则能够趋吉避凶,一切顺利。
资料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位高人对该句的理解
姜太公曰:“其一贼命,其次贼物,其次贼时,其次贼功,其次贼神。贼命以一消,天下用之以味;贼物以一急,天下用之以利;贼时以一信,天下用之以反;贼功以一恩,天下用之以怨;贼神以一验,天下用之以小大。”鬼谷子曰:“天下五贼莫若贼神,此大而彼小,以小而取大,乾坤莫之能神。而况于人乎。”筌曰:“黄帝得贼命之机,白日上升;殷周得贼神之验,以小灭大;管仲得贼时之信,九合诸侯;范蠡得贼物之急,而霸南越;张良得贼功之恩,而败强楚。”
于是“命、物、时、功、神”是五种可能浮现对人戕害的状态描述,有害必有利,于是也存在着习惯与运用,借势进展的机会。
一、贼命
命之机为气,所有的生物生存的基础基本上呼吸。气顺、平和则寿。命在这个地方既指生命的机制亦指生命的周期。气不顺、不协调则会妨碍生命的进程和周期。人的生气、委屈、郁闷、暴怒等等,都能够损害躯体健康。
人养生的关键是心平气和。“气和”讲起来简单,但做来难。繁殖冲动导致的色欲往往让人浪费自己所天生拥有的“阳气”和“阴气”,不采取适当的克制和调和则人难以健康。
熟知“贼命”之机理还能够知己知彼,习惯社会日子。“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生死是一个延续与转化的过程。生命的过程有限,生之威胁也是天害,即“贼命”。命有定数,总有不如意,难以完美。死则能够变革,改进,也即进化。
二、贼物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人心的欲望随着外界的事物而生,也会随着外界事物而死。一切的缘故,也算是联系人心与外界的介质是双眼。
人的欲望是为了获取物质,而获取物质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可是往往在人们追求物欲的时候却会迷失方向,用错力量。“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算是为了物而害命的显例。物欲引发追求,转而失去本性,如此的例子在现实中比比皆是。于是才有《道德经》“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现在社会以利诱导激发人们逐利,而且还导致腐败流行。这算是物对人类的伤害。不认识“贼物”,则会使物反过来危害社会和个人。
三、贼时
天有日、月、四季,天的运转算是有规律,守信用。时的功能是事物的进展必然有其时刻性,假如拔苗助长,非但没有效果,而且有害。依时而动,按规律运作则能够事半功倍。而假如忽视四季交替的规律,进行农耕操作则会颗粒无收。同样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种的规律和进展时期和时限。假如主观的认为“人定胜天”则将遭受“贼时”的惩罚。
“时”的另一层意思功效是守信用,天在运行时是有规律的,很准时。按照天理行事算是守时守信用。信用如天理必须坚守,所有有信用的人都会于是获益,而不守信的人则会遭受天理的惩罚。
“时”有时也包括更替、循环、周转,要知道“时”的机理,并按照时的规则来办事才可不能被“时”所伤害。“贼时”胆怯“急”,一旦急了就会忽视事物必须的进展过程时刻;贼时也要注意不并且期事物的不同性质。事物有定数、有进展过程。
四、贼功
功既是恩,假如按照阴符经全文理解则贼功应该是贼恩。恩的危害在于施恩图报。阴符经后面有文:“恩生于害,害生于恩。”说的算是恩害相互转化的道理。乾坤不恩而大恩生,帮助人度过苦难是正常的天理,施恩图报反而会于是招来不少不良的后果。这算是天理,认识不到就会有烦恼和报应。帮助人者,天自帮之。不需担心帮助人是无用功。
普通说,在有危害时或处于危难时,才会感觉到别人的帮助是恩惠。这是“恩生于害”的原理。“害生于恩”则是不少人不能注意到的。对别人的帮助和施舍一旦成为常态,则别人会将之当做是自己理所应当获得的权利,一旦有所减少则大多数人会心生怨恨。一旦怨恨产生,则很难消除。
有不少的人施恩则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其结果是必然产生龌龊和怨恨,导致“恩害”关系的转化。不少好朋友后来相互陷害防御算是没有处理好“恩害”关系。其实,施恩就应该不图报。“德莫大于生生”,维持或赋予其他生命的生机是最大的德行。关于帮助别人度过难关则没有什么可炫耀的,也不必认为别人一定要回报。如此就能够避免因恩生害。
五、贼神
神:会意。从示申。“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也算是讲,客观世界有些危害是很难觉察、推断得到的,于是称为“贼神”。
“人知其神之神,而不知其神之不神也”。狂风暴雨、风调雨顺这些基本上大自然神奇的地点,人们容易认识到。而“盛极而衰”“满则损”“损有余补不足”等等天理,却很少有人认识到。
“贼神”是很难防范的,因为人关于客观时刻的认识有限,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大溃败”。于是有危机心理是防御“贼神”的最好方法。时常有危机感,不能认为自己怎么样都可不能发生悲剧。世事难料,这算是“贼神”!事实上认识“贼神”也很容易,明白天理算是“盛极而衰”、“损有余补不足”就足够了。当自己处于顶峰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和处事,不要让自己过于“盛”,不要到达向衰败转化的变质顶点。
阴符经全文
原文:
《阴符经》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乎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乾坤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性有巧拙,能够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能够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乾坤,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乾坤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乾坤万物生。乾坤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译文:
看上天运行的轨迹,做上天给予的使命,(万事万物的奥妙)就尽了。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看见的人会昌盛。五行在心中体味,施行合天的行动。如此,宇宙虽大,仍在一掌之中(乾坤都来一掌中),千变万化,不出一身之外(人身为一小乾坤)。
上天之性是人的根本,人心却是诈伪。所以要以上天之道来定人心。上天若浮现五行相克,就会使星宿移位;大地若浮现五行相克,就会使龙蛇飞腾;人体内若浮现五行相克,就能使小乾坤颠倒。倘若人能顺应自但是并且发生五行相克,就能使各种变化稳定下来。
人性虽有巧有拙,却能够隐藏起来。九窍是否沾惹外邪,关键在于耳、目、口三窍之动静。三窍动则宛如木头着火,灾祸发生必被攻克;如x有奸邪,时刻一到必致溃亡。懂得这样修炼,称为圣人。
生死循环,道的理论。万物顺应乾坤之规律而自然生长;人利用万物而富足;万物依靠人而昌盛。只要乾坤、万物与人之间各得其宜,那么它们就会安定下来。所以讲:休养要遵循时令,躯体才会得到调理;行动要把握时机,万物才会变得安定。
人们只懂得“盗”的神妙莫测而以为神(世人只知偷盗不被查觉,谓之‘神’),却不知“盗”不神妙莫测才是最神妙莫测的(却不知顺乾坤、万物之规律而公开盗之,方为‘神’)。要明白,太阳与月亮各有规律,大与小都有定规,惟独懂得这些道理,才会有大功产生,才会有神明护佑。
这些“盗”的机巧是天下之人所不能见、所不能知的。有悟性的人得到它,就会躬行(能顺应自然);无悟性的人得到它,却会丧命(因违法偷盗)。
眼盲者善长听,耳聋者善长看。(于是,假如能)断绝或助利其一(或眼或耳),就会增强十倍之能力;假如能每天断绝耳、目、口(勿听、勿视、勿言),就会增强万倍之能力。
心因万物而躁生,因万物而寂灭,关键在于眼。(要明白,)上天不施恩德(无声无言),(因)而能产生大恩德;(而)响雷暴风(指外物)只会使万物发生骚动。
至乐在于知足,至静在于无私。上天因无恩而至私,故能大恩而至公(施惠于万物)。统摄的法式在于调和其气。
生为死之根源,死为生之根源。利因害而生,害亦因利而生。
愚昧之人常以懂得乾坤之准则为智慧,我却以遵循时令、洞悉外物为聪慧;俗人以欺诈为智慧,我却不以欺诈为聪慧;俗人以奇妙为智慧,我却不以奇妙为聪慧。所以讲:(以欺诈与奇妙行事,)如水入火,自取灭亡。
自然之道为静,所以能生乾坤万物。乾坤的运行遵循自然,所以能使阴阳相胜。阴阳相胜相生,则变化和谐。
所以,圣人懂得自然之道不可违背,因而制订了各种法则。但是,至静之道是乐律和历法所不能契合的。因此就有了奇异的《易》,它产生了各种象征,是以八种卦象为本,并贯以六十甲子,来演化种种玄机的。如此一来,阴阳循环相生也就能很清晰地蕴涵于各种象征之中了。”
扩展资料
对于《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经文很短,共有400余字;但据普通讲,从“观天之道”起,至“我以时物文理哲”为止,是它的原文,仅300余字,所以《悟真篇》云:“阴符宝字逾三百。”
自“我以时物文理哲”以下100余字,讲是后人增补,但这一段文字,是宋代以来即差不多有了的,如朱熹在注《阴符经》时,即特别赞赏其中的“自然之道静,故乾坤万物生;乾坤之道浸,故阴阳胜”几句话,他讲:“四句讲得极妙”。又讲:“浸字下得最好”。
也有人讲:这一段最早见于柳公权书《阴符》(《宣和书谱》有唐柳公权书《阴符经》),如《黄帝阴符经注解》引高氏《纬略》讲:“蔡端明云:柳书《阴符经》之最精者,善藏笔锋”。那么,应当更早了。至于它究竟是多少字?因为各家传本不同,我们也不能确信。
它的内容,各家看法并不一致,悬殊很大。有的认为它是谈道家修养办法的书,但其中又有谈“道”和谈“丹”之分;有的认为它是纵横家的书,所谈基本上权谋术数;也有人认为它是兵家的书。比较来讲,以第一种看法为多,因为在《阴符经》上篇中是很清晰地讲出“知之修炼是谓圣人”。可见它的宗旨所在,是讲道家的修养办法,要紧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并认为可以做到这一点就能够“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也算是掌握了长生久视的自主之权。
宋代的学者,像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他们都很喜欢《阴符经》,对这一部书十分推重。但当时也有一些学者则不接受他们的看法,如黄震讲:“经以符言.既异矣;符以阴言,尤异矣”。
又讲它“言用兵而不能明其所以用兵,言修炼而不能明其所以修炼,言鬼神而不能明其所以鬼神,盖异端之士掇拾异讲而本无所定见者,此其所以为阴符欤!”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黄帝阴符经
阴符经全文及译文
;阴符经全文及译文
《阴符经》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宝,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被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智谋之士所重视。下面一起阅读一下阴符经全文及译文吧!
《黄帝阴符经》作者讲是轩辕黄帝,历史上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淳风、李筌、李治、李鉴、李锐、杨晟等都作过注解,《四库全书》中有所收集。《阴符经》应该是一部思想著作,集道家的治国方略,养生之道,兵法战术等。《黄帝阴符经》立义于社会,导向于人一辈子。
《黄帝阴符经》共四百余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要紧内容是阐述天道与人事的关系。中篇要紧内容是论述富国安民的道理。下篇要紧内容是论兵法战术的。
历史上对《黄帝阴符经》评论不一。许多注家将其神化。事实上《黄帝阴符经》是一部朴素、抽象的思想著作,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养生之道对我国的中医理论进展有着重要妨碍,对于治国、治兵等谋略在历史上都曾发生过积极作用。我们仔细研究,此书大抵言乾坤阴阳运行变化,与人事之间有相生相克之辩证关系,蕴含无穷机变,包含比较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些思想关于我们研究宇宙大自然变化规律,养心修身,谋事策略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现依照自己学习以后的体味,作些浅显解释,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心,万化生乎身。天性,人心;人心,机心。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乾坤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能够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能够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上篇解释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观察宇宙自然界的法则,掌握那个自然界法则来行动,也就足够了。
这个地方天字古代很难解释清晰,天算是指那个世界,自然界甚至宇宙,是人力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执是掌握的意思,道是自然法则,那个道不是后世讲的道教的道,这个地方是指道家学讲法则。中国自古以来,老子写了《道德经》,形成道家学讲,后来形成道教。,但汉以后,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道家学讲落败。事实上汉往常我国古代思想,道家学讲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句算是要按照宇宙法则行动,天之道的自然规律如人的性,是静止的。天之行是自然规律的运动,是动态的,如人的命,这一种静、动结合,道家叫性命双修,道家思想算是叫你顺应宇宙自然规律,做到无为而为。包括人的生命运动和宇宙自然运动密不可分的,假如你认识这些道理了,你就就是比较完备了。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自然界运动规律有五方面的相互破坏的力量,假如你洞察和领悟宇宙这种关系的规律,以天道为人道的法则,如此的人就可以使它昌盛了。
贼:古代解释意思是残害、伤害的意思,这个地方是指破坏力量。宇宙自然界有这五种伤害关系,《阴符经》中的五贼解释不少,太公批注,为贼命,贼物,贼时,贼功,贼神。讲?S帝得贼命之机,白日上升。殷周得贼神之验,以小灭大。管仲得贼时之信,九合诸侯。范蠡得贼物之急,而霸南越。张良得贼功之恩,而败楚。有些注家认为,“五贼”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行相生相克,五行相生有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有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也有人认为是躯体的口、眼、耳、鼻、舌等,躯体器官变化与自然变化息息相关,总之讲法不一,无论怎么样讲,讲明事物内部存在矛盾规律,假如你掌握这些矛盾规律,顺应这些客观规律办事,你就得到事功,得到万物昌盛。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心,万化生乎身。
将天道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同自身变化规律一起认识,成竹在胸,你就能够施行与天道之规律,如此宇宙虽大,如在心中;万化虽多,不出一身变化规律之内。
五贼者为五种道术,也算是大自然变化归纳的五种客观规律,如贼命,贼物,贼时,贼功,贼神;讲小点是事物的五种变化规律,如“木火土金水”五行;再讲小点是人躯体中的“口、眼、耳、鼻、舌”等。古人常常说“天五星,地五行,色五色,音五音,人五”等,这是对立统一的五种变化规律关系,同道家修身按照这五种变化规律关系相结合,使其自身内应适合其外应,以达天、人同一之境地。就象《黄帝内经》里面的养生必须习惯一年四季变化的气候规律一样道理,以求心理平衡,生理平衡。知道了自然规律和躯体规律,你不仅保养好了躯体,也可以做好事业,固然《阴符经》的道理是能大能小,大到蕴涵治国之策,小到养生之术。所以说到知道这些道理,掌握这些规律,宇宙虽大好象在你心中,了如指掌,宇宙中万象变化无非在你自己躯体变化规律中都可找到。
天性,人心;人心,机心。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事实上是人原来的本性;这天人合一的人的本性,是在乾坤动静变化规律中无形的变化着,这就叫机心。人性的变化基本上由这“机”来决定,假如用天之自然规律的道来端正人性的方向,人们才能克服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主观欲望,达到存天理定人性。
人的心是禀承于乾坤之性的,人性是随着的自然变化规律而变化着的,所以讲人性即是天性,人们的心常常自但是然,却又不知所以然,比如人认识到自然规律中往往受到风寒要感冒,受到炎热要中暑,然而没有认识的东西不少,这就叫做“机”。天之所以可以动,地之所以静,这也是“机”在起作用。这种“机”表现在人身上算是生命长短,躯体好坏,人格高低,事业成败等等诸多方面。“立天之道”算是要用乾坤自然规律来端正人性的方向,既修练自己的人性,又按照自然客观规律成就事业,以天理定人性,真正达到性命双修。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乾坤反覆。
天发了杀机,星宿就要移位可陨落;地发了杀机,江海中的龙蛇就要爬上岸来;人动了杀机,就会弄得天翻地覆。
天发杀机,是指一些反常的自然现象。如气候反常,冬天变暖,久旱久涝,如此连星际都会脱离轨道陨落。地发杀机,算是地震、海啸、山崩,连水中动物都会逃离爬上岸。人发杀机是说人违背人性,用所有的武器进行相互残杀,就会造成地覆天翻,面目全非的场面。指人性不能违背自然之规律,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要求,也算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比如现在气候变暖算是人违背自然规律之结果,长此下去就会乾坤反覆。
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能够伏藏。
天和人共同发生了杀机,这就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大乱必然得到大治,在天下大乱,八方不守的局面时候,确信会浮现一个新的王朝,来奠定了自己万变中的基础。人的天性有灵巧和笨拙之分,然而要扬长避短,善于正确运用伏藏之术。
天发杀机是自然杀机,要紧指自然灾害:如天气异常,山崩地裂,大水泛滥,虫灾旱灾。人发杀机是人为杀机,要紧指人事祸乱:如坏人当道,好人受气,政治腐败,经济混乱。人的本性是和天性相通的,于是人在心理上保留着与天性相通的灵性。圣人总结出大自然的规律,尽量做到天人合一来安定社会,奠定基业。每个人的个性,基本上有巧有拙的,不可能惟独长处,没有短处。所以处事就应该不动声色、深藏不露,使对手难测深浅,就能够发挥长处,藏匿短处了。所以,伏藏便成为致胜的关键。所谓伏藏,算是严守机密,“大智若愚”便是那个道理,唯有善于伏藏,方能用其巧,扬其威。性有巧拙,能够伏藏,算是扬长避短的谋略艺术。从道家修练角度看算是要养道育德,巧拙之性俱隐伏于身心,然后内观正性,外视邪淫,善则行之,不善则舍之,修身炼性,达到神定气和。天性的自然威力,人应该能够掌握它,人要按照自然规律变化来行动,大到国家安邦定基,小到躯体道德修养,做到扬长避短,自然规律无法抗拒时候就要预测,尽量化害为利,减少社会或者自身的伤害,所以道家一直提倡大智若愚,韬光养晦,顺其自然。历史上就象孙膑、苏秦、诸葛亮、郭子仪等运用《阴符经》取得事业的正面效果。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能够动静。
人有九个窍位,这九个窍位常常受到诱惑和干扰,九窍中惟耳、目、口三者为招致精、神、气散失之要窍,假如可以得到动静相宜的修炼,就能抗拒外来邪魔的入侵。
九窍者,耳二、目二、鼻孔二、口一,此为七窍,也叫“阳窍”,还有“阴窍”二(尿道、肛门),合称为“九窍”。九窍之中,惟耳目口三者为招邪之要口,耳朵听到杂乱声音就会精力动摇,双眼迷于浓艳色彩就会神光松弛,嘴巴不停多讲就会内气散失,精、神、气一伤,就会心绪迷乱,九窍不通,邪不可拒。然而,双眼总是要看,耳朵算是要听的,口是一定要说话的,它们不可能绝对静止,只在懂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人才能静观自然,心归淡泊,更何有邪气之不消灭哉!这是说人道,人体之自然规律,懂得修心养身的人,才可以做到无为而为,有作为不以为之,无欲理事不被心身所累,万物有忍而心不生厌,无执无着,身归自然,造福人类。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火是生于木者,木干枯祸发,生大火,必然会攻克任何东西。奸邪的人一辈子于国家内部,当他们时机成熟有动乱时,整个国家都会崩溃。懂得这五行相生相克的自然变化规律和自身正邪变化规律,不断加强自己的品德修炼,如此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圣人了。
五行相生相克中,金本克木,木反因之雕刻而成器;木本克土,土反因之而茂盛繁荣;土本克水,水反因之而不泛滥;水本克火,火反因之而不曼延;火本克金,金反因之而生光明;克中有生,生中有克。同样人的五行是五心、肝、脾、肺、肾,又称五脏,也和自然规律五行已经,惟独生克适宜,五行相安。肝为木,心为火,肾为水,脾为土,肺为金,又有木对肝对目火对心对舌土对脾对口金对肺对鼻水对肾对耳。总之,自然的五行变化同躯体的变化是密切联系的,事实上中国的中医理论也是有此而来。如肝为木,心为火。木火炽燃必由水降,肾水降心火,心火温肾水,达到躯体平衡,躯体不平衡,往往忧之伤脾、气之伤肝,火之伤心,怒之伤肾,大喜大怒伤志。不平衡产生杂念,杂念为奸,奸起嫉妒,动乱必生,如此的人当道,国家就不安定。所以《阴符经》说到人应该合乎自然五行规律,要修炼,精通动静与伏藏之术。研究事物内部进展的必然规律,以智慧来防微杜渐,以法制严加限制。如此的统治者,才是真正“天人合一”的的圣人。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乾坤,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材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人一辈子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中篇解释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生万物,又使万物走向死亡,这是事物进展的自然规律之道理。
宇宙中的万物基本上有生到死往复循环的道理,从个体生命来看没有一个不是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这算是天生天杀。然而从整个物种来讲,那依然往复循环的进展,人经过生命繁衍,一代一代的进展,野草是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产生,大地在冬天的休眠中,带入来年春天的勃勃生机。人没有夜晚的休息,细胞的死亡和成长过程,就没有来日的精力旺盛。所以事物基本上在生死往复循环中进展,我们必须知道那个事物进展的自然规律,算是道之理也。
乾坤,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材既安。
乾坤精华,能够被万物摄取;万物,能够被人利用和破坏,人,过多利用万物,反而会被万物所残害,这三种盗用关系应该把握得适宜,才可以使三者相安。
盗这个地方指摄取、残害、利用、破坏等意思。乾坤精华被万物摄取,才会蓬勃生机,然而过多的摄取等于残害和破坏。比如现代工业的进展,废气过多排放,空气被污染,乾坤精华被残害、破坏。万物能够被人利用,比如砍伐木材能够建筑屋子,开采石油能够进展工业,然而过多利用,成为了破坏,过多砍伐木材,造成生态不平衡,水土流失,过多利用石油,造成废气污染。人过多沉迷与万物,却被万物所伤害,叫玩物丧志,有的甚至使人沉溺丧生。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所以讲:饮食应该按一定时刻进行,才能调理躯体健康;行动要合其自然规律,就能保证万物安顺和谐。
“时”者,时机也,“百骸”指躯体;“理”算是调理、健康的意思;“机”者规律也。这个地方说了二层意思,一是说人的合理饮食规律。万物都有个成熟的时机,熟而食之对躯体有利,比如水必须煮开,人喝了就不生病,粮食、蔬菜、肉类必须煮熟,人食了就有营养,熟则益人,生则伤及五脏,少则饥饿伤身,多则伤其胃害其体,“冬补春温夏清凉,四季调理身无妨”。二是说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律。机算是规律,动其机算是人要合乎大自然客观规律,使大自然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如此才可以达到万化安。所以我们必须要遵循“以时取用”的原则,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一切生物的自然本性,切不能人为的去破坏。《阴符经》给我们指出了理性之思、智慧之思,明智地懂得自身生理平衡和大自然平衡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
普通人看见神奇的事物认为才是神奇,而不明白有些事物表面看并不神奇,而事实上却是令人高深莫测,这才是真正的神奇也。
神是会意、形声字,小篆:神,从示、从申。小篆的示上部为二,二古通上字;下部为三条下垂的线,义作“上天垂相”解。所谓上天垂相就指现代所讲的自然现象。古代对日、月、风、雨、雷、电无法解释称之为神。后来智慧才能超绝于人者曰神,德之极高者曰神,明白宇宙变化的圣人曰神,透过中国文字这一智慧符号,为我们揭示出:“通达明了宇宙人一辈子真相的人谓之神”。所以《阴符经》给了我们启发,有些平淡无奇,屡见不鲜的事往往包涵着无数的神奇,关键在于人们认识和探求。就象现代人不断探究科学规律一样的道理,瓦特发明蒸汽机无非是在茶壶煮水的渺小事物中得到启示,牛顿发现万有定律也只是是苹果落地时得到启示,这算是“不神之神”的艺术魅力。制造“不神之神”的境地,就需要激发人的聪慧才干,需要运用人的智谋韬略,对其客观事物及其运行规律有其超乎寻常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从修道者来讲,要知道宇宙外象有吉凶之兆,你必须运用智谋韬略,掌握其客观规律。并且要知道自身之神,外通乾坤,内修圣功,从点滴起始,积累知识,身心齐修,才能洞察一切事物变化规律。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人一辈子焉,神明出焉。
人们对每一年的日数,月数按照自然规律来确定数字,大月、小月有明确规定;人们按照如此的原理来生存、劳作,探求乾坤奥秘的圣人产生了,神明的智慧也由此而浮现。
一年的日数由地球绕太阳一周,定为三百六十天,每月的日数由月亮绕地球一周定为三百六十个时辰(即三十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为此,经过每十九年安插七个闰月的方法回以协调。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由此可见历法的安排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这算是自然规律。《阴符经》算是告诉我们探乾坤奥秘的神明,也是据此而产生的,这种准确的`推算,使每年的节气符合实际气候,有利于人们的修养生息。这算是时刻概念,是人民实践中的科学总结。比如人最佳的睡眠时刻是在晚上10点到凌晨的三点是有科学道理的,讲明人按照历法应该活动时候该活动,应该休息该休息,如此的人才懂得自然规律。假如常常违背自然规律,更何谈生命健康和事业成功。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天盗、物盗、人盗,三道的规律契机,深藏于事物之中,不为天下人们的感官所察见,察知。君子发现了这种契机,就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亲身实践,而小人发现了这种契机就会拼命去追求私利而玩命。
“盗机”算是前面说的“三盗”即“乾坤,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这三者关系是埋伏的契机,普通人是很难发现,而且也很难理解,所以说是莫能见,莫能知。君子知道这种契机是自然规律,就需要好好把握,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正确把握,这算是智谋韬略。而小人呢?为把这种暂时的契机,经过权力去占为私利,滥用无度,最终会因私欲的膨胀而葬送了自身。
中篇要紧说人们怎么正确运用自身和自然规律来富国强民。首先说到人的生命和万物的新陈代谢都有其客观的规律。其次天盗、物盗、人盗,三道的规律都需要好好把握,不可能人为的去破坏那个规律。作为人就必须从自身的规律中去了解自然规律,从自身的修养中知道运用智谋韬略,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再次懂得自然规律是客观的,就象历法规律那样去遵循,才是圣明,三盗之机深藏于事物之中,普通人是很难发现,必须从实践中去体味,从自身修养中去把握,假如天、人、物三者和谐进展才可以真正富国强民。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生死之心在于物,成败之机见于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馀,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乾坤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乾坤万物生;乾坤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下篇解释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瞎子以耳代目,所以他的听觉非常灵敏,聋子以目代耳,所以他眼光非常锋利。这是因为他们少受外界干扰,身心专注一事的结果。假如一个军队的统帅也可以做到身心不乱,主事专注,白天黑夜都会认真考虑,反复掂量,那样十倍的兵力能够达到万倍的战斗力。
瞽:?括常?(形声字。从目,鼓声。本义:瞎眼),《书?尧典》传:“无目曰瞽。”这个地方用瞎子、聋子作为比喻,要求军队的统帅者,做到静虑。一个人假如少受到外界干扰,静心专注,如此不但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事业的成功,任何情况可以思考精密,才可以深入探索其无穷奥妙。假如一个人一辈子性浮躁,做事不专注,或者象“小猫钓鱼”蜻蜓来了捉蜻蜓,蝴蝶来了捉蝴蝶,那么连一条小鱼都难以钓到。《阴符经》告诉我们用兵者更需要一种深思熟虑的修养。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生死之心在于物,成败之机见于目。
人心里的欲望,是由于物欲的刺激而产生的,人一旦沉溺于物欲,就会被物欲所葬送。人引起对事物的欲望的奥秘关键在于双眼。人的心生心死也在于对事物的追求和舍弃而引起,一个人的事业成败的奥秘也在于你一双慧眼。
《阴符经》原文、译文及感悟,每读都不同
柠檬HEN萌2018年11月13日
《黄帝阴符经》许多注家将其神化,作者据传为先祖轩辕黄帝。
历史上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淳风、李筌、李治、李鉴、李锐、杨晟等都作过注解。
《黄帝阴符经》共四百余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说天道。中篇说富国安民,下篇说兵法战术。
一、原文:
1、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乎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乾坤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能够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能够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2、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乾坤,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3、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乾坤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乾坤万物生。乾坤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二、译文:
1、上篇:
发现自然之规律并掌握,就能尽得其妙了。
自然包含着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相克,懂得它们才会兴旺。自然之理融于心,在自然中施行,宇宙就会象在手中一样易于掌控,万物之变化也就能随心所欲。
自然之性是人之本性,人心却是诈伪的。所以要以自然之道来确定人性之道。
上天若浮现五行相克,就会使星宿移位;大地若浮现五行相克,就会使龙蛇飞腾;人体内若浮现五行相克,就能使乾坤颠倒。倘若人能顺应自但是并且发生五行相克,就能使万物稳定下来。
人性虽有巧有拙,却能够弃之不用。九窍是否沾惹外邪,关键在于耳、目、口三窍之动静。三窍动则宛如木头着火,必生灾祸;国有奸邪,必致溃亡。懂得这样修炼,称为圣人。”
我感悟:
有些人以为奇迹是偶然的,
然而偶然的背后藏着必然,不过看我们能不能发现算了。
不少人因为等待的不确定而焦虑不安,因为别人的言论而困惑彷徨。
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总是想那么多虚华的情况,处理自己的情况事实上是很简单的,只要你静下心来,一步步走下去,而不是失去自我,迷失在别人的身影之下。
没人能随便成功,
然而春来草自青。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2、中篇
万物顺应乾坤之规律而自然生长;人利用万物而富足;万物依靠人而昌盛。只要乾坤、万物与人之间各得其宜,那么它们就会安定下来。
所以讲:休养要遵循时令,躯体才会得到调理;行动要把握时机,万物才会变得安定。
人们只懂得“盗”的神妙莫测而以为神(世人只知偷盗不被查觉,谓之‘神’),却不知“盗”不神妙莫测才是最神妙莫测的(却不知顺乾坤、万物之规律而公开盗之,方为‘神’)。
要明白,太阳与月亮各有规律,大与小都有定规,惟独懂得这些道理,才会有大功产生,才会有神明护佑。
这些“盗”的机巧是天下之人所不能见、所不能知的。有悟性的人得到它,就会躬行(能顺应自然);无悟性的人得到它,却会丧命(因违法偷盗)。
我感悟:
在一个单位里,一个月便明白单位运作规律的人,和十年才明白单位运作规律的人,结果是不一样的。
然而同样是遵守规则,利用规则,有的人是为了踏踏实实做事,有的人是为了作奸犯科。
最最后的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3、下篇
眼盲者耳聪,耳聋者眼明。于是,假如能闭塞其一(或眼或耳),就会增强十倍之能力;假如能每天闭塞其耳、目、口(勿听、勿视、勿言),就会增强万倍之能力。心因物而动,因物而静,关键在于眼。要明白,上天不施恩德(无声无言),因而能产生大恩德;而响雷暴风(指外物也)只会使万物发生骚动。
至乐之本在于知足,至静之本在于无私。上天因无恩而至私,故能大恩而至公(即施惠于万物)。统摄的法式在于调和其气。
生为死之终结,死为生之终结,故生死为一。利因害而生,害亦因利而生,故利害相生。
愚昧之人常以懂得乾坤之准则为智慧,我却以遵循时令、洞悉外物为聪慧;俗人以欺诈为智慧,我却以诚信为聪慧;俗人以奇妙为智慧,我却以自然为聪慧。所以讲:进入水火之中还自以为是智慧,那算是自取灭亡。
因为自然之道虚、静,所以能生乾坤、万物。因为乾坤的运行遵循自然,所以能使阴阳相胜。阴阳相胜相生,则变化和谐。
所以,圣人懂得自然之道不可违背,因而制订了各种法则。但是,至静无形之道(普遍)是各种法则(特殊)所不能彻底契合的。因此就有了奇异的《易》,它产生了各种象征,是以八种卦象为本,并贯以六十甲子,来演化种种玄机的。如此一来,阴阳循环相生也就能很清晰地蕴涵于各种象征之中了。
我感悟:
分清主次,别耍小聪慧。
世人皆知取之为取,不知与之为取,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反其道行之者,辅之以自强不息,则未必不智。
把别人的利益放在心上,又不盲目善良,别人才有可能投桃报李。
关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讲,要紧的是健康,早早睡觉。
不要到生病的时候,才明白,原来自己的超负荷劳动跟躯体来比,确实不值钱。
《黄帝阴符经》的原文
《黄帝阴符经》
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乾坤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性有巧拙,能够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能够动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乾坤,万物之盗也;万物,人之盗也;人,万物之盗也。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
日月有蔽,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见,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则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乾坤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自然之道静,故乾坤万物生。乾坤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1、【赏析】
(1)《黄帝阴符经》历称黄帝撰,故名《黄帝阴符经》。虽非黄帝撰,颇可为黄老学派内容的标志。其要紧内容意义集中反映在“阴符”二字之中。
(2)阴符经以《易》通《老》,李筌分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查谓兵法权谋等讲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如《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
2、【对于作者】
《阴符经》的作者,历来讲法不一。共有四种讲法:第一种观点认为是黄帝所撰,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等注。第二种观点认为是寇谦之所作,其依照是因为杜光庭《神仙感遇传》谓此书是"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唐代中期的李荃所作,持这种观点的有宋代的黄庭坚、朱熹等。第四种观点认为是南北朝时一位"深于道者"所作。
3、【背景】
(1)事实在唐代,《阴符经》没有受到主流道教的关注,尽管李筌之后,张果也曾经作注,柳公权有《阴符经》的书法作品,但直到唐末五代杜光庭注《阴符经》,这部经才算正式被道教吸纳,因为它不是由道教内的人写的,那么被道教同意就需要一个过程。
(2)之后,内丹学和宋明理学都比较看重这部经,甚至认为这部经能够跟《老子》相比,所以后来《阴符经》地位比较高。
来源: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