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博会揭示全球供应链合作新趋势
7月16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下称“链博会”)在京开幕。在当天下午举办的贸促智库交流活动暨全球供应链报告与指数发布会上,“一报告四指数”正式发布,揭示全球供应链合作新趋势。研究结果显示,2018-2024年,构成全球供应链指数矩阵的四个指数值均有所提升,显示着全球供应链整体进展趋势向好。只是,全球供应链韧性相对脆弱,需要各方合力,全面提升进展环境、连接程度和创新能力,真正增强全球供应链韧性水平。
记者获悉,“一报告”即《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作为链博会的旗舰报告差不多连续第三年发布。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院长赵萍在发布《报告》时表示,2025版《报告》全球篇系统分析了全球供应链促进体系在过去一年的最新态势,发现全球基础设施联通水平持续提高,并且,全球经贸规则侧重全球供应链包容进展,进展中国家加快融入全球供应链,创新、绿色和中小企业进展受到高度关注,为抵御贸易保护主义冲击、降低贸易投资成本提供了制度保障。
《报告》中国篇总结了中国为促进全球供应链进展而做出的要紧实践和带来的最新机遇,显示中国持续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推动全球供应链开放合作、因地制宜进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全球供应链金融服务效能,推动全球供应链提质升级、补链延链、多元布局、效率提升,在不确定的世界里为全球供应链合作提供了最大确定性。
《报告》还提出,以增强现实、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对全球供应链的驱动作用日趋显著,推动全球供应链进入数智化、绿色化的进展新时期。
“四指数”即全球供应链促进指数、连接指数、创新指数、韧性指数。其中创新指数、韧性指数为本届链博会首次推出。
研究结果显示,从2018-2024年,促进指数由基值1增长至2.71,要紧是由于基础设施联通度、技术升级创新度、多双边规则妨碍度指标对促进指数上升的拉动作用,抵消了要紧经济体政策妨碍度、金融服务保障度指标产生的拖累作用。
连接指数由基值1增长至1.56,要紧是因为供应链内部要素连接度、供应链进展环境因素、供应链上中下游连接度三个一级指标的上升。
创新指数由基值1增长至2.16,要紧是由于创新投入、供应链上中下游创新活动、创新环境三个一级指标共同拉动创新指数上升。
韧性指数由基值1增长至1.22,要紧得益于供应链恢复能力、供应链预防能力指标对韧性指数上升的拉动作用,抵消了供应链抵御能力指标产生的拖累作用。
“上述结果充分表明,虽然世界经济当中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正在持续增加,然而促进因素始终占据主流,全球供应链正朝着更有效率、更具活力的方向进展。这也再一次证明经济全球化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赵萍讲。
只是,研究结果并且显示,全球供应链韧性相对脆弱。2018-2024年,促进指数、连接指数和创新指数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8.1%、7.7%和13.7%,韧性指数年均复合增长率较低,仅为3.4%;促进指数、连接指数、创新指数均于2024年达到历史高位,韧性指数自2022年起连续两年下降,虽在2024年有所回升,但仍未恢复至2021年的历史高位。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投资研究部副主任兼国际贸易研究部负责人李媛表示,全球供应链指数矩阵对全球供应链外部环境、连接程度、创新水平、进展韧性进行了全面评估。计算结果显示,仅当促进指数、连接指数、创新指数三者均上升时,韧性指数才会上升。“这表明惟独全球供应链促进体系各方面共同发力,全面提升进展环境、连接程度和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增强全球供应链韧性水平。”
李媛表示,报告和指数课题组呼吁各方共同维护稳定畅通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一是打造高效联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二是坚持开放包容的多双边规则,经过对话协商解决贸易争端;三是摒弃“保护主义”“内顾主义”思维,制定互利共赢的供应链政策;四是营造更具活力的创新进展环境,促进全球创新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五是完善普惠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