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及其相关活动的刑事法律风险探析

时间:2024-04-19 13:53:36 推荐 566

:区块链技术的崛起被视为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其去中心化、点对点交互、开源特质以及依托于区块链的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与探讨。但是,虽然比特币展现出革新性的金融应用潜力,其衍生风险亦不容忽视。尤其在中国,官方对虚拟货币持有明确的禁止态度,并已出台一系列法规予以规制。本文旨在剖析比特币相关的刑事责任咨询题,涵盖开辟者、使用者及第三方的责任范畴,以期警示各方参与者慎重对待比特币交易,防范潜在的刑事法律风险。

开辟者刑事责任

1.编码质量与透明度:比特币开辟依赖于复杂的软件编码,其代码质量、基本功能关于非专业程序员而言往往晦涩难懂。这种技术壁垒使得少数精通此道的专家成为维持系统正常运转的关键。一旦开辟人员疏于职守,导致系统浮现漏洞或以个人利益凌驾于社区利益之上,可能触犯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治理义务罪。

2.技术复杂性与压力:比特币涉及软件编码、网络、网络安全、经济学、支付系统等多个领域,随着使用公司的增多,少数专家承受的压力愈发沉重。若挖矿者未能妥善履行职责,程序咨询题可能导致其承担刑事责任。

使用者刑事责任

1.身份认证义务:依据《区块链信息服务治理规定》,比特币使用者须进行实名认证,此举旨在增强交易双方信任,降低遭受黑客攻击与洗钱犯罪的风险。如使用者未履行该义务,可能因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治理义务罪而承担刑事责任。

2.不当用途犯罪:若比特币所有者利用其进行毒品、枪支等非法交易,将可能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

第三方刑事责任

1.盗窃罪与非法侵入计算机罪:若认定虚拟货币具有法定物权属性,黑客非法窃取他人比特币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反之,若否认其物权属性,则可能以非法侵入计算机罪论处。比特币具有可治理性与可转移性,符合盗窃罪的犯罪特征,即侵犯他人财产权且能在空间上实现转移。

2.诈骗罪:鉴于比特币具备基本财产属性,可成为诈骗罪的对象。如“二审(2016)粤19刑终573号”案例所示,嫌疑人经过虚假网站、虚构身份、答应高收益等手段骗取比特币,最终变现并据为己有,被认定为诈骗罪。比特币虽为数据形态,但在法律属性上应视为公私财产,涉及人数众多时,甚至可构成集资诈骗罪。

3.非法集资罪:虚拟货币已成为非法集资的重灾区。代币融资实质上经过筹集比特币等具有交易市场的虚拟货币,融资者随后出售套现,这一过程往往涉嫌非法集资。不管形式怎么演变,其仍符合非法集资的四个核心特征: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社会性。比特币的非法集资形式包括购买矿机挖矿赚取虚拟货币提现,以及开设资金盘,以“庞氏骗局”模式运营。

小编建议:比特币作为一种虚拟货币,其财产属性与流动性特质使之蕴含一系列刑事法律风险。投资者与参与者需对此保持高度警惕,遵循相关规定,避免涉足非法活动,以规避潜在的刑事责任。

来源:多特软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