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特大都市名单“上新” 都市能级提升有何益处?

时间:2023-11-21 15:51:13 推荐 633

武汉、东莞、杭州跻身超大都市,合肥、苏州成为特大都市——

超大特大都市名单“上新”

本报记者 徐佩玉

超大特大都市名单有了新变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发布的《2022年都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超大都市增加了3个,特大都市增加2个。其中,东莞城区总人口达到1082.44万,武汉城区总人口达到1080.64万,杭州城区总人口达到1002.1万,跨上1000万人的台阶,跻身超大都市行列;合肥城区总人口达到650.4万,苏州达到500.08万,迈过500万人的门槛,成为特大都市。

都市人口变化代表了什么?为啥这些都市人口规模在增长?请看本报记者的报道。

5座都市实现“升级”

——全国城区人口超过500万的都市达到19座,长三角总数超过珠三角

依照《2022年都市建设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2022年共有5座都市实现“升级”,分别为武汉、东莞、杭州、合肥和苏州,全国城区总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都市达到19座。

从区域看,实现“升级”的5座都市中,有3座在长三角地区。至此,长三角地区的超大特大都市数量达到了5座,分别为上海、杭州2座超大都市,以及南京、合肥、苏州3座特大都市,占全国超大特大都市总数量的1/4。

人口分布更密集的珠三角地区,在超大都市数量上仍具优势,共有深圳、广州、东莞3个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都市。

都市人口规模扩大,要紧缘于人口流动。此外,区划调整也是都市人口数据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苏州跻身特大都市,就有这方面的缘故。由于代管4个县级市,苏州过去城区常住人口一直没能突破500万。近日,苏州工业园区调整了城乡划分代码,将其人口纳入苏州城区人口之列,助推苏州城区常住人口突破500万,跻身特大都市。

将来还有哪些都市有望进入这份名单?

依照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超大都市方面,西安(928万)最有望在将来跃升为超大都市。特大都市方面,南宁、厦门、太原、贵阳、乌鲁木齐、宁波、无锡、福州、长春、南昌和常州等城区人口介于300万到500万之间大都市,均有望晋级特大都市。

一座都市的人口数据变化,是都市经济规模、产业进展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对本报记者表示:“以长三角为例,长三角是目前国内经济进展水平较高、一体化程度较好且在市场化机制以及国际化程度方面都走在前列的地区。非常是杭州、苏州等都市,近年来经济进展活力持续迸发。”中国都市和小城镇改革进展中心的有关报告指出,今年以来,超大特大都市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上半年,97%的都市GDP实现同比增长,GDP超5000亿元的都市有24个。其中,超大都市GDP平均增速最高,为7.2%。

这些都市为啥能把人留下?

——落户门槛降低,产业集聚增加就业机会,公共基础设施持续改善

此次实现“升级”的都市,基本上近年来人口大量涌入的“明星都市”。

以杭州为例,从2020年起,杭州每年人口净流入数量均超过350万人,并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2年,杭州市人口净流入量位居长三角第一、全国第二。

这些都市为啥能吸引人、留住人?

政策鼓舞,降低落户门槛——

今年3月,杭州发布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将落户门槛进一步放宽,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凭且年龄在35周岁以下、缴纳社保即可落户。除杭州市区外,浙江其他都市也将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江苏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统一。此外,武汉、东莞、合肥、苏州4城也在近年放宽了落户限制,吸引人才流入。

经济总量扩大,产业加速集聚,制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武汉经济总量多年来稳居全国都市前十、中部都市第一,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70万户,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09家在汉投资、设立机构,形成了5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4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吸引了大量“新市民”。民营企业是东莞经济进展的主力军, 截至目前,东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超160万户、居全省地级市第一,9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中超9成为民营企业。杭州则抓住机遇,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快速进展,以数字化赋能都市能级跃升。合肥的“量子大道”坐落着量子领域上下游关联企业20余家,合肥市量子信息产业相关专利占全国的12.1%,位居全国第二。苏州的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3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创造业集群名单,数量约占全国的1/15。得益于活跃的市场氛围和就业环境,这些都市对人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都市基础设施改善——

近年来,许多高级别赛事在长三角都市举办。例如,今年成功举办的亚运会对杭州的都市知名度打造和都市品牌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带动了都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通过几年建设,杭州快速路总里程突破480公里,建成开通地铁重建道路114条,投产6个保亚运变电站。都市基础设施改善升级也吸引了更多人口。

都市能级提升有何益处?

——享受更多政策红利,公共资源配置提升,带动区域经济进展

在多个都市规划中能够看出,从大都市到特大都市再到超大都市,吸纳人口已成为多个都市的进展目标之一。都市能级提升,有什么益处?

国务院进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表示,成为特大都市,都市人口聚集会带来规模效应,公共服务配置起来更有效率,居民日子更舒适、环境更宜居、日子更安心。另外,都市能够聚合更多的创新要素,引发新一轮创新,并形成螺旋效应,推动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不断升级。

对都市进展来讲,特大都市是一个重要门槛。进入这一行列,还意味着能够享受更多政策红利。

以正在推进的城中村改造为例,今年7月发布的《对于在超大特大都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指出,在超大特大都市积极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都市高质量进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成为超大特大都市,意味着在城中村改造方面获得了政策助力。

专家认为,通常来说,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都市能级提升后,医疗、教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资源配置往往会得到相应提升。比如,近年来实现都市能级提升的常州,差不多拥有多条地铁。

是否为超大特大都市,还关系到城市圈的建设资格。依照国家进展改革委2019年公布的《对于培育进展现代化城市圈的指导意见》,城市圈是都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都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都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张建平表示,超大特大都市的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功能较强,对整个区域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珠三角的3个超大都市中包含两个一线都市,再叠加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带来的政策红利,孕育出了多个行业龙头企业,对人才和资本的吸引力不断上升,资源配置能力持续增强,进而进一步带动了区域经济进展。

这些有助于都市经济社会进展的因素,让越来越多的都市意识到提升人口规模的重要性。然而,成为超大特大都市,也面临挑战。冯文猛表示,随着都市城区人口的增加,应注意避免浮现大都市病,防止资源要素价格飙升,非常是关于新市民在住房、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都市要做好规划和对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