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车的善后与救济

时间:2025-03-26 09:14:07 推荐 561

近年来,汽车产业蓬勃兴起,消费者的购车热情持续高涨。但是,在这股热潮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咨询题逐渐出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车企倒闭致使消费者所购车辆沦为“烂尾车”。自第一家车企倒闭以来,“烂尾车”的善后与救济咨询题便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这一咨询题始终缺乏规范化、程序化的处理机制,消费者只能寄希望于车企的“良心发现”,这显然难以让消费者在购车时感到放心和安心。于是,怎么有效降低消费者的损失,确保他们不再吃“哑巴亏”,已成为亟待业内外共同探讨和解决的课题。

售后瘫痪,权益受损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车企“爆雷”或破产,给车主带来连串的打击。4S店关门、维修站点减少以及保险成本的攀升,无一不在加剧车主的困境。威马汽车便是这众多“烂尾车”事件中的典型代表。2023年10月,这家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体面无限,甚至一度冲击新势力销冠的企业,忽然申请破产。随着企业的倒闭,其售后服务体系也轰然崩塌,经销商和售后服务网点纷纷撤出市场,车主们发现车辆的维保服务变得举步维艰。曾经信誓旦旦答应的“平生维保”,此时已成了空中楼阁。若车辆需要更换配件,更是难如登天,因为原厂配件已无处可寻。

极越汽车的“爆雷”同样让车主们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在极越“闪崩”之后,车主韩先生按照善后方案,前往当地一家领克授权网点进行定损。定损清单显示,车辆需要更换多种配件,总定损金额超过1万元。但是,保险公司却将报价大幅打折,领克网点无法同意这一低价,双方于是陷入僵局,无法完成定损。领克4S店的工作人员还告知韩先生,即使定损下来,他们也没有现成的配件,需要向极越订货,但到货时刻无法保证,最后只能装上拆车件。

据悉,韩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近期多位极越车主经过公开信向吉利和百度反映,自2024年12月12日以来,他们在车辆维修、零配件供应以及车载系统稳定性方面遭遇了重重困难,行车安全和车主权益受到了严重威胁。虽然极越汽车官方已宣布售后兜底方案,但咨询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新能源汽车高度依赖软件,如智能驾驶功能、车机系统等。一旦车企倒闭,这些软件的更新维护就会马上停止。曾经引以为傲的智能OTA功能,此时也成了“烂尾”新能源汽车的一大痛点。车机故障频发,各种功能无法正常使用,严重妨碍了车主的驾驶体验。

并且,买到“烂尾车”的车主还要面对续保艰难的困境。由于这种车辆缺乏维护,出事故的几率较高,保险公司赔付费用也会相应增加。于是,保险公司往往不情愿为“烂尾车”提供车险服务。有极越车主表示,其为车辆续保时被告知保费将大幅上涨,甚至可能面临拒保的风险。

缺乏规范,救济艰难

面对“烂尾车”咨询题,当前的处理方式显现出诸多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缺乏规范化、程序化的应对机制。在理想状态下,当车企浮现经营危机甚至倒闭时,应有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迅速启动,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诸多成熟行业中,当企业面临破产清算时,通常有特意的法律程序和监管机构介入,优先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如退还预付款、提供后续服务等。但是,在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这一新兴领域,如此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目前,一旦车企倒闭,车主们往往陷入投诉无门的境界。虽然我国已出台《汽车销售治理方法》,明确规定车企应保证停产或停售车型至少10年的配件供应及售后服务,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处罚机制,这一规定往往难以落到实处。于是,当车企倒闭后,消费者往往不知所措,维权之路充满了荆棘和坎坷。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成员、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斌指出,当前关于“烂尾车”咨询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有效的监管机制。在车企倒闭后,消费者的权益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他表示:“不少时候,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这关于消费者来讲显然不公平。”于是,建立健全“烂尾车”咨询题的处理机制,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多管齐下,破局可期

“烂尾车”咨询题已成为汽车行业进展中不容忽视的顽疾,它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制约了整个汽车行业的健康进展。要解决这一咨询题,需要政府、行业、车企和消费者各方共同努力,建立健全规范化、程序化的处理机制,加强监管力度,增强风险意识。惟独经过多方面的协同作战和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健康、有序、可持续进展的汽车市场。

政府部门应当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对汽车行业的监管力度。一方面,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车企在破产清算时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具体责任与义务,可思考设立专项消费者权益保障基金,一旦车企倒闭,即可动用该基金资金,确保消费者的售后维修、配件供应等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车企的日常监督和治理,建立健全车企经营状况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风险。关于经营不善、存在倒闭风险的车企,要提早介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忽然倒闭给消费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汽车行业协会则可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协调功能,探究建立行业互助机制,当某一车企遭遇困境时,组织其他车企共同商讨,寻求解决方案。在配件供应方面,可协调其他车企或配件供应商,为“烂尾车”提供必要的配件支持,确保消费者车辆的正常使用。并且,行业协会还应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提升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维权能力,让消费者在购车时更加明智、理性。

车企自身更应肩负起社会责任,即便在面临经营困境时,也不能忽视消费者的权益。在决定退出市场前,应提早做好善后工作,如与其他车企或售后服务机构达成合作协议,确保消费者的售后保障工作得到妥善交接。关于仍在正常经营的车企而言,要引以为戒,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避免陷入倒闭的窘境。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建议,购买新车时,应优先思考销量大、市场保有量大的品牌,如此相对更为妥帖。普通来讲,品牌保有量达到50万辆以上的车企,在将来3~5年内倒闭的风险较小,选购这类车企旗下的产品相对较为保险。一位一线汽车品牌4S店的工作人员也提醒消费者:“一定要选择大品牌、口碑好的车企,不要盲目听信所谓车评人的讲辞。另外,要多比较价格,报价过低的一定要慎重购买。”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