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车辆环检造假当出重拳

时间:2025-02-14 09:14:22 推荐 389

篡改数据、替代参检……“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有些检测机构篡改数据有意“放水”,替车检验已成灰色产业链,环检造假让一些尾气超标车辆“带病上路”。

当你在路上看见有货车起步时排出清楚可见的黑色浓烟,却还贴着环检标志,不用怀疑,确信是有人帮忙做手脚了。其实,环检造假已成顽疾,甚至形成链条。从检验设备商、软件供应商、作弊器生产厂商到机动车检测机构,再到机动车维修机构,各个环节都不能有“内鬼”。近年来,随着检测机构资质的全面放开,“成本小、回本快”的检测机构也越开越多。在“僧多粥少”的事情下,有人开始坐不住了——不惜铤而走险、弄虚作假。这些“错误”需求又反过来催生部分源头设备厂商将错就错,为造假提供“后门”,更新作弊设备……

环检造假频发,除了利益驱使之外,还有监管难的咨询题待解。环检造假证据固定难,执法存在跨地域、跨部门等事情。如替检案件,涉及多地多环节,仅靠单一部门难以全链条打击。此外,相比于作弊技术迭代迅速,有的监管手段显得有些“传统”,仍然依赖人工抽查,甚至有的案件是从“带病”车辆倒查才发现那些“咨询题诊所”(检测机构)。于是,有必要依照新事情开新方子。

事实上,生态环境部一直对环检造假采取“零容忍”态度,相关行动已然取得不俗成效。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应更多放在“断链条”和“建长效”上。环检黑灰产一日不除,造假乱象一日不净,对造假链条就该露头就打、绝不姑息。并且,建立和完善监管长效机制,如坚持咨询题导向,跨地域监控难就升级数字技术,跨部门合作难就健全联动机制。讲到底,整治机动车环检造假是一场技术博弈,更是对管理能力的考验。唯有经过刚性执法切断利益链、以技术创新筑牢监管网,才能推动机动车检验领域健康、有序进展。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