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拧紧预算“总开关”
优化支出结构,加强绩效治理
深化改革拧紧预算“总开关”(财经眼)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从严从紧用好财政资金,必须管好预算那个“总开关”。
财政部门加快推进预算一体化改革,强化预算治理,并且树立零基预算理念,以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使预算治理更透明、预算约束更刚性,更好推动党政机关“适应过紧生活”。
数字赋能,预算一体化形成治理闭环
登录陕西省财政预算治理一体化监控平台,每一笔财政资金从预算安排到支付使用全过程一目了然。偏离使用方向、迟发职工工资的项目,都被亮灯预警。
陕西省财政厅国库处处长尚海涛挪移鼠标,点开新界面,可见财政与银行、税务、统计等系统相关数据的实时汇聚、“无缝”衔接。“系统可对资金进行全生命周期治理,既有顺向环环相扣的操纵机制,也有逆向动态可溯的反馈机制,实现了对财政资金全程追踪、咨询效、咨询责。”尚海涛讲。
预算治理一体化改革,是以统一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为核心,以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为载体,推动各项预算治理制度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有效解决以往由于财政系统标准不一、软件众多、条块分割、上下断层断档等咨询题导致的财政资金治理难度大等咨询题。
2020年,通过两年多的努力,陕西省在国内领先建成全省同步上线的财政预算治理一体化系统。并且,省财政厅积极协调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税务部门等外部机构完成系统改造和联调,实现系统全流程贯穿。
“预算治理一体化将基础信息、项目库、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单位会计核算等全面覆盖,做到‘无项目不预算、无预算不支出’,解决了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两张皮’的咨询题。”咸阳市泾阳县三渠镇财政所所长李锋告诉记者,环境卫生整治项目入库4万元,2023年度编制时财政部门依照项目进度及当年财力审核批复2万元,“假如在当年执行过程中需增加项目资金,必须在县级财力允许同时报人大批复调整后方可在一体化系统中进行追加预算。”
“一体化治理顺向可控、逆向可溯,使预算资金来源清楚、流向明确、账目可查。”陕西省档案馆办公室工作人员王苁茜举例讲,在预算编制环节,系统依照单位职工名单核定、压减全年人员经费总额,预算执行过程中,每一笔薪资发放在系统中都有迹可循;在采购支付环节,系统只允许预算单位按此前系统核准的合同金额向供应商账户转账,不允许向本单位及个人相关银行账户转账,资金治理形成“闭环”。经过预算资金监管,有力防范了乱发福利、私设小金库等财政资金“跑冒滴漏”咨询题的发生。
“预算治理一体化为财政治理数字化提供了可能。”陕西省财政厅厅长常艳玲表示,在夯实财政监督职能的并且,陕西的预算治理一体化系统还经过逐步完善大数据分析功能,反映全省财政收支、财力保障、债务治理和资金监控等动态,并引入人民银行、税务、统计等部门数据,形成趋势研判等决策支持,助力提升财政管理效能。
陕西先行先试,全国的预算治理一体化改革深入推进。
2019年6月,财政部在全国启动部署推进预算治理一体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支撑深化预算治理制度改革。2020年,财政部制定发布全国统一的《预算治理一体化规范》,规定各级预算治理的基本工作流程、要紧操纵规则等。2021年《国务院对于进一步深化预算治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明确省级财政为主体,加快建设覆盖本地区的预算治理一体化系统并与中央财政对接,动态反映各级预算安排和执行事情。2022年,国家市场监督治理总局正式发布推举性国家标准《财政预算治理一体化系统技术要求》,推动全国政府预算治理一体化、各部门预算治理一体化等工作加快脚步。
据财政部相关司局统计,所有中央部门、预算单位已应用一体化系统开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业务。地点3000多个财政部门、60余万个预算单位已应用财政预算治理一体化系统初步实现了预算治理各环节的衔接贯穿,以及上下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
“预算治理一体化改革关于催促党政机关过紧生活的成效显著。”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福昌认为,改革使预算约束更加流程化、机制化,节省人工成本、减少人为干预;此外,一体化系统动态实时反映全国预算资源的分配、拨付、使用事情,增强了上下级的流程监控,提升基层预算治理水平,强化财政资源统筹,突出保障重点支出需求,减少资金浪费和滥用现象。
咨询效咨询责,用好预算绩效治理“紧箍咒”
花钱必咨询效,无效必咨询责。
在广东省肇庆市,市政府绩效审核专责小组成立不到4年,共对2400多个项目和政策实施事前绩效评估,“砍”掉低效无效支出需求270多亿元。
预算绩效治理,是将绩效治理理念和办法贯通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财政治理手段。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治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对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治理的意见,要求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治理体系。
预算每一关,绩效治理的“紧箍咒”都能如影随形。
事前,绩效评审有效挤出财政支出“水分”。广东某省级部门在编制2022年某大型设施设备政府采购预算申请时,原申报金额为2.7亿元,财政部门会同行业专家组成的绩效评审小组,采用市场询价、比较价格法等多种评审办法,从合规性、可行性、投入经济性3个维度进行测算后,核减1亿多元,做到“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
事中,绩效监控“双预警”机制压实“过紧生活”要求。广东省深圳市设定“红黄绿灯”动态预警规则,在2023年预算执行中,对政府展会论坛、绿化管养等领域55个项目实施重点监控,统筹收回当年预算资金共2.23亿元,压减2024年部门预算共1.86亿元。
事后,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咨询效咨询责。广东省惠州市级财政部门2022年对某市直单位开展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发现该单位未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依照规定,对其2023年部门预算非保障性支出压减20%;博罗县财政部门2023年对某电子商务平台示范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发现其效果不明显,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及时停止预算拨款300万元。
“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财政的钱花得是否有效、有没有‘糊涂账’,老百姓关怀,财政部门也始终绷紧这根弦。”广东省财政厅绩效处处长刘捷告诉记者,经过以降本增效为导向开展3轮预算治理制度改革,目前,预算绩效“全方位”治理格局基本建立,省对市、县级财政治理综合绩效评价考核制度,项目和政策的绩效治理闭环等已基本建立,部门和单位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也全面推开;“全过程”治理链条差不多打通,贯通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各环节;“全覆盖”治理体系初步形成,省级已覆盖财政“四本预算”和所有省直部门,并拓展至政府购买服务等领域。
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省对4272.23亿元资金需求开展事前绩效评审,核减支出约694.55亿元,核减率为16.26%;省财政经过事中监控调整或撤销资金1119.01亿元,事后评价压减低效无效支出约48.03亿元。
广东省财政厅厅长陈国煌讲,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持续强化绩效约束,助力广东保持财政收支平稳运行,统筹保障好重点领域支出、基本民生短板建设以及保持必要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区域协调进展等。
湖北省建设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平台,跟踪财力支撑分析、预算评审、财务决算等数据信息,有效破解政府投资超财力、超概算、超标准、超工期等难题;吉林省规范评价方式,综合运用资料审核、实地勘察、咨询卷调查等方式对被评价项目开展定量定性和综合评价分析,真实、准确、全面反映项目资金绩效实际事情;黑龙江省建立整改咨询题台账,实行销号治理,形成治理闭环,推动有关部门单位加强绩效治理……放眼全国,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有力催促各级政府和预算单位“精打细算”。
“经过预算绩效目标设立、事前绩效评估、绩效运行监控和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使预算安排更好地做到保障重点,资源配置更加高效,避免资金使用的低效、无效咨询题,助力实现政府过紧生活的要求。”赵福昌讲。
归零归集,零基预算改革优化资金配置
财政支出是推动经济社会进展的重要资金“血氧”。但是,实践中却存在一定程度支出固化的咨询题:每年按照“基数+增长”编制预算,导致部门之间“护盘子”“守基数”;政策分散,使企业申报项目时“多次跑”与“重复享”并存;钱等项目、“撒胡椒面”难以对重点项目形成有效支持……这些现象,与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使用效益等要求背道而驰。
零基预就是改变以往年度按“基数+增长”的预算编制模式,不受以往预算安排事情的妨碍,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以零为基点的预算编制办法。
国务院2021年制定出台的《对于进一步深化预算治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运用零基预算理念,打破支出固化僵化格局。
为推动部门由“争资金”向“比项目”转变,2022年6月,安徽省政府出台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方案,强调“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政策走”;并且,安徽省财政厅配套印发项目竞争筛选、预算论证、事前公示、绩效评价4个工作指南。2023年5月,财政厅又印发统筹资金使用工作专班运行机制,由此建立了“1+4+1”零基预算改革制度体系。
零基预算改革有力推动优化项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按照“零基预算、归集资金、重新分配、打破格局”的要求,安徽省全面清理重塑185项支出政策,分类逐项予以退出、保留、整合、强化。数据显示,2023年预算,安徽省级146个预算项目数较上年减少482个。改革以来,累计收回中央及省安排的各项沉淀低效资金216亿元。
“去年,我们对市直部门申报的576个项目支出预算进行了公开评审,共压减项目支出预算11.09亿元,压缩率达到29.3%,节省下来的资金全部用于民生领域重点改善项目。”安徽省马鞍山市市长葛斌讲。
2023年,省财政厅预算处顶住压力,从各部门项目清理中整合出8.9亿元产业直补资金。正是以这笔资金为基础,安徽组建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吸引带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相关领域。截至目前,安徽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母子基金认缴规模合计达2666亿元,撬动比例达1∶4。
2023年,原本分散在近90个部门的“小而散”的信息化资金,被整合设立为“数字安徽”专项资金,由安徽省数据资源局牵头使用,推动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用和数据资源共享。“仅此一项,预计到2025年可节省开支500亿元。”安徽省数据资源局局长朱诚讲。
“水利部门有一笔钱暂时不用,能够纳入统筹。”“加大卫生健康经费整合力度,协同助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此时,以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创新为纽带,政府各部门逐步转变各管一块、各自为政,办事伸手要钱等传统思维,进一步打破了部门间行政壁垒,提升了政府部门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经过统筹归集,截至去年底,安徽“三保”资金调度达6000亿元。安徽省财政厅厅长谷剑锋坦言,零基预算改革既支持了大科技、推动了大产业,又改善了大民生、促进了大进展。
“要因地制宜,妥帖推进零基预算改革,经过一些地点的先行先试积累经验。”赵福昌认为,尽管全面开展预算编制零基化改革的条件尚不成熟,但各级各地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应秉持零基预算理念,将目标导向和咨询题导向结合,打破“基数预算”惯性,持续优化支出结构,既做好重点支出保障,又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实现“大钱慷慨、小钱小气”“该保必保、应省尽省、说求绩效”,促进政府部门节用裕民、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记者 曲哲涵 韩俊杰)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