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独立造车,对新兴车企意味着什么
张同/文12月4日,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差不多浮现在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信用信息治理系统中。这意味着,依靠江淮汽车代工的蔚来汽车终于有了独立生产资质,蔚来汽车的尾标将能够从“江淮蔚来”变成“蔚来汽车”。
次日,江淮汽车(600418)发布公告称,公司于当日接到安徽省产权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项目《竞价结果通知单》,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成为资产一包、资产三包受让方,其中资产一包的交易价格为16.66亿元,资产三包的交易价格为14.92亿元,合计为31.58亿元。
蔚来汽车以31.58亿元的代价,收购了此前为其代工的江淮汽车部分工厂资产。至此,主流三家造车新势力“蔚小理”(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分别经过收购或资产转让的方式,拿到了独立生产资质。
相比于传统生产燃油车的企业来讲,“拿到生产资质”一直以来是新能源造车企业的“命门”,也是企业需要迈过的“硬门槛”。眼下,差不多成立两年以上、最火的跨界造车企业小米汽车,同样因为造车资质咨询题而备受业内关注。最后的“造车落地”也是经过北汽完成的。
需要明确的是,新入局企业想要获得造车资质有三种方式,与有资质的车企合作代工;收购有资质的企业;自己独立申请资质,其中自己申请资质时刻周期相对较长。因而,市场上解决生产资质的方式要紧是前两种。
在早期,新能源车企在没有生产资质和生产经验的事情下,为了可以尽早实现量产获得先发优势,大多数都选择代工模式。比如,海马汽车为小鹏汽车代工;力帆汽车为理想汽车代工;东风悦达起亚为高合汽车代工;江淮汽车为蔚来汽车代工……
2015年6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出台《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治理规定》,首次对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的“双资质”进行规定,即新建新能源车企需先通过发改委的“投资准入”,其次要通过工信部的“企业及产品准入”。此后,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监管政策依照市场事情不断调整优化,但始终未脱离“双资质”的审核框架。
“双资质”的规定要求造车企业本身也应具备相应的造车资质。再加上2017年6月国家发改委停止了汽车生产资质的发放,这也意味着代工模式很难接着下去,新入局的造车企业只能经过收购有生产资质的车企拿到生产资质,或者让有生产资质的企业转让生产资质,后者事实上也相当于收购。
为了取得“造车资质”,各家新能源车企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2017年,威马汽车收购黄海汽车,取得了SUV和MPV的生产资质,同一年收购中顺控股有限公司拿到了另一张资质;2018年,理想汽车以6.5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力帆汽车100%的股权,取得了创造汽车的资质;2020年,小鹏汽车收购广东福迪汽车获得生产资质……而哪吒汽车则是为数不多的、取得独立生产资质的车企。
蔚来作为主流造车新势力企业中最后一家告辞代工模式、获得独立生产资质的企业,解决了过去的遗留咨询题,并且加速了新能源车企代工模式的终结。
从蔚来的产品和生产来看,当蔚来汽车的尾标将从“江淮蔚来”变成“蔚来汽车”时,这也预示蔚来汽车自己将对汽车生产环节的把控能力更强,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经营风险和创造成本。12月5日,蔚来创始人李斌在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也表示,假如蔚来的汽车彻底由自己创造的话,创造成本会下降10%。
只是,在“拿到资质不一定能成功,但拿不到资质必然走进终局”的准入机制下,是否需要放宽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对这一咨询题仍需考虑:在大量资金放在购买“准入资格”的事情下,也会占用企业的现金流,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长远进展。
(作者系媒体人)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