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荐书”第二十九期推举图书发布
近日,“新华荐书”第二十九期评审活动在京举行。通过前期各出版社自荐、专家推举与初选,十余位来自出版、媒体和高校的评审专家(名单附后)现场评议、投票,最终确定《火星,我们来了》(浙江人民出版社)、《鲁迅的朋友圈》(新华出版社)、《大国村治:当代农民的思与盼》(东方出版社)、《中国记事(1912—1928)》(人民文学出版社)、《我在非洲当大夫》(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好天气》(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数字文化:公共空间、平台与算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来之地》(中信出版集团)、《冲向星辰的火箭科学(套装)》(日子·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江上谁家少年》(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排序不分先后)10种图书入选“新华荐书”第二十九期推举图书。
“新华荐书”是新华社服务全民阅读的社会公益文化活动,中国出版协会、韬奋基金会指导,新华出版社联合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半月谈、瞭望、新媒体中心、新华网、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经济参考报、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图片集团、中国搜索和新华书店总店共同发起。(荐书热线:010-63077104)
“新华荐书”第二十九期推举图书
《火星,我们来了》
黄传会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推举语:
黄传会以报告文学之如椽巨笔,全景记录“天咨询一号”探火征程。作品突破技术叙事窠臼,将“太空刹车”“热控调节”等硬核科技转化为惊心动魄的星际冒险,更以“祝融号”首踏火星为轴,串联起孙家栋、包硕等三代航天人的攻坚群像。经过虚实交织的“火星奥运会”场景,让冰冷的探测器承载文明探究的温情。这部被赞为“航天精神的文学转码器”的作品,既镌刻中国从月球到火星的跨越,亦让读者触摸到“非常能战斗”的航天基因在新时代的炽热脉动,堪称一部兼具历史价值与文学感染力的航天史诗。
(张平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民盟中央原专职副主席、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鲁迅的朋友圈》
张守涛著
新华出版社
推举语:
作者十年磨一剑,结合大量最新研究成果和史料,论及鲁迅与二十余位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关系,尤其是对他们的妨碍。“愿有英俊出中国”,鲁迅本人是中国的英俊,在他妨碍下涌现诸多英俊。他们与鲁迅的交往既有师的尊严,也不乏友的温情。这些人何以与鲁迅成为师友,他们与鲁迅的关系有何文化史意义?精神品行作为鲁迅与他们交谊的纲领,这对了解鲁迅为何至今仍在妨碍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具有积极意义。
(刘学奎新华每日电讯副总编辑)
《大国村治:当代农民的思与盼》
赵晓峰等著
东方出版社
推举语:
这是一部扎根大地、深入基层的研究著作,作者对全国多个村庄开展实地调研,聚焦乡村振兴、乡村管理、乡村产业进展等重大主题,还深入剖析了乡村高额彩礼、留守儿童教育等议题,书写农民的真实诉求和情感期盼。本书既是基于调查研究的乡村现实解剖刀,也为理解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提供了新的视角,不管是对“三农”咨询题研究的专家学者,依然对乡村日子感兴趣的一般读者来讲,基本上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匡乐成新华出版社社长)
《中国记事(1912—1928)》
王笛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举语:
关于1912年至1928年的中国历史,以西方人、微观史视角重构民间经历,经过地点档案与私人叙事交织,将宏观历史具象化。相较于传统历史叙事的宏大结构,该书突出特点在于以“毛细血管式”的史料挖掘,展现社会肌理的褶皱与温度,体现了学术严谨性和大众可读性的平衡,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拓展了读者的阅读疆域。
(丁以绣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编委会主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
《我在非洲当大夫》
谢无界著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推举语:
10个试图用微光点亮家国的一般人,10段发生在援非诊室的生死传奇,10种无望深渊里绽放的闪光人性——这是援非大夫谢无界的真实手记,记录他两次奔赴布隆迪的震撼人一辈子。文字鲜活、可读性强,既有大夫的专业锐度,又有观察者的细腻温度,读着就像作者坐在对面说亲身记忆。不知不觉间,你会读懂中国医疗“生命至上”的分量,被跨文明信任深深打动。
(郭晓勇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原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常务副局长)
《好天气》
苏童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推举语:
这是苏童历时11年才出版的长达近50万字的长篇小讲。作品以城郊接合部的咸水塘为背景展开,这个地方一边是塘西村,世代以殡葬业为生;一边是塘东街道,属于都市。作家综合自如地使用多种艺术手法,书写了以塘为界的两个家庭三代人几十年的命运纠葛,随着咸水塘的彩色天空消失而烟消云散。白天气、黑天气、酸天气的交替,隐喻着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江南社会变迁,并由此奏响了一曲“郊区”的复调。
(潘凯雄中国作协小讲委员会副主任、文学评论家)
《数字文化:公共空间、平台与算法》
[法]多米尼克·卡尔东著马爱芳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推举语:
本书是法国思想家多米尼克·卡尔东(DominiqueCardon)的集大成之作,系统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和网络普及以来人类记忆的技术变革中的重要事件,以批评的眼光深入分析诸如公共空间的解释、算法和搜索引擎对消费者的妨碍、数字经济催生的新经济形态以及数字文化造成的社会管理咨询题等等重大咨询题,阐释了数字社会的文化转型,描绘出数字文化世界的新风貌,对我们正确认识数字文化具有启迪作用。
(周蔚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春秋》主编)
《将来之地》
[英]尼克·博斯特罗姆著黄菲飞译
中信出版集团
推举语:
博斯特罗姆从哲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角度,挑战了我们对技术、幸福与意义的传统理解,促使我们在科技飞速进展的今天,提早考虑人类的将来命运和存在价值。作者从终局思维出发,探究科技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变得富足后的人一辈子意义,认为即使进入物质和精神资源极大丰富的社会,人们也可能面临意义危机,需要对超级智能时代人类命运进行深度考虑。
这是一部目的在于探究的书。“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在虚构的六天课程结束时,作者没有给出任何答案,不过讲“好吧,就如此吧,感谢大伙儿的光临和倾听。”或许,这位思想家算是要让读者慢慢地共同探寻答案……
(马胜荣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
《冲向星辰的火箭科学(套装)》
大山楂丸船长楚龙飞著
日子·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推举语:
这是一套由科普科幻团队与火箭工程师联合创作的图文并茂的科普作品。它以生动有趣的语言、简明扼要的手绘原理图、拟人化的漫画场景图,深入浅出地、全景式地介绍了有关火箭的基本知识。经过介绍浮力、密度、微重力、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三大宇宙速度、地球与宇宙的关系等,讲明了火箭什么原因能飞天;经过介绍火箭构造、材料、发动机、燃烧反应、动量守恒、陀螺仪原理等,讲明了火箭是如何创造与回收的;经过介绍反物质、引力场、多维空间、基本粒子、核辐射、星际通信等,阐明了人类探究太空的目的和意义。这是一部帮助青少年读者掌握科学原理、体味工程智慧、激发探究热情、点燃宇宙梦想的优秀读物。
(刘伯根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江上谁家少年》
李鲁平著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推举语:
这是一部展现长江抗战意义和贡献、聚焦长江文化的儿童小讲,以抗战阶段的江汉平原为背景,围绕一群少年的成长和抉择,深刻展现了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和少年义气。小讲经过江畔少年从依水而生到以水抗敌的成长轨迹,传递包容、韧性、变通的长江精神内核,为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提供精神指引,引导青少年厚植爱国情怀。
(王永霞新华出版社总编辑)
“新华荐书”第二十八期评审专家
马胜荣 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
张平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民盟中央原专职副主席、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刘伯根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郭晓勇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原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常务副局长
潘凯雄中国作协小讲委员会副主任、文学评论家
丁以绣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编委会主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
周蔚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春秋》主编
段芝璞中国图片集团董事长
匡乐成新华出版社社长
王永霞新华出版社总编辑
刘学奎新华每日电讯副总编辑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