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退役”动力电池更好发挥“余热”

时间:2025-03-28 09:15:09 推荐 615

王云杉

推动退役动力电池充分回收利用,不仅可减轻环境压力,还有利于保障资源安全,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强链补链”

一块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后,还有多少利用价值?当电池容量剩余50%到80%时,虽无法支撑汽车续航,但可进行梯次利用,在三轮车、农业机械、路灯等能量密度没那么高的应用场景再次发光发热。当电池容量衰减到40%以下时,还能通过拆解,提取出锂、镍、钴等金属材料,循环再造新电池。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时期。据预测,今年退役量将达82万吨,自2028年起,将超过400万吨,到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

既蕴含丰富的金属材料,又含有很多有害物质,推动退役动力电池充分回收利用,不仅可减轻环境压力,还有利于保障资源安全,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强链补链”。

2024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修订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结合行业新形势,提高相关技术要求。今年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经过相关方案,对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作出具体部署。下一步,应强化全链条治理,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

一方面,进一步规范健全行业秩序。

当前,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数量庞大,但回收规范性有所不足。一来,市场准入门槛较低,退役电池被一些缺少资质和规范设备的“小作坊”买走,未能流入正规渠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二来,动力电池来源复杂,汽车4S店、二手车市场、修理厂的报废车等渠道的电池都会进入流通环节,出了咨询题难以溯源。有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

针对这些事情,一些企业差不多采用给动力电池加装“数字身份证”的办法,经过二维码等数据载体,让每块电池都有“档案”,进而实现了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这些做法值得推广。并且,有关方面也要严厉打击“作坊式”回收拆解,依法依规查处非法回收拆解退役动力电池等行为。

另一方面,健全标准,让回收利用技术更成熟。

怎么提升电池回收自动化水平?怎么提高金属回收率?怎么降低成本?动力电池从退役到再生,有很多文章可做。以电池回收自动化为例,一块电池包有数百颗螺丝和大量电子元器件。不同厂商的电池规格、材料差异大,缺少统一的标准,使得拆解工艺复杂、设备适配性受限,难以实现自动化、规模化的回收拆解。

面对技术难题,要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在电池设计早期就未雨绸缪,充分思考其回收利用的需求,建立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统一标准化体系。再者,要鼓舞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创新,提升回收利用的效率和精准度。在这方面,很多企业已作出积极探究。像格林美公司研发出智能柔性拆解技术,机器人可经过图像识别学习电池包结构,经大数据训练后,对不同型号和规格的电池包进行自动化拆解。更精准、更智能,退役动力电池的潜藏价值将得到更好发掘。

随着技术能力提升、标准规范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水平将不断迈上新台阶,为进展绿色转型增添动力。

《人民日报》(2025年03月26日18版)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