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办:推动土地流转费用稳定在合理水平
原标题:详解中央一号文件
中财办:推动土地流转费用稳定在合理水平
2月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关事情。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发布会上表示,23日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接着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调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我国粮食总体上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仍然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
对健全土地流转治理服务制度,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在会上表示,中央一号文件鼓舞各地经过发布流转价格指数、实物计租等方式,推动流转费用稳定在合理水平,如此既能够避免流转费过低损害农民利益,又能够防止流转费过高妨碍农业竞争力。
健全土地流转治理服务制度
对于规范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祝卫东表示,一号文件对此特意作了强调和部署。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经过承包地“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进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进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承包地经营权流转总体上是规范有序的,但一些地点也浮现了违规操作的咨询题,一号文件对此作了强调。
一是准确把握土地流转政策要求。中央的要求很明确,承包地经营权流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不得违背承包农户的意愿,不得损害农民权益,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要把握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习惯,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的程度相习惯,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习惯。
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治理服务制度。重点是推动土地流转规范化、制度化,平等保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鼓舞各地经过发布流转价格指数、实物计租等方式,推动流转费用稳定在合理水平,如此既能够避免流转费过低损害农民利益,又能够防止流转费过高妨碍农业竞争力。
三是坚决纠正依靠行政手段强行推动土地流转行为。承包地是否流转、价格如何确定、形式怎么选择、决定权都在农户,农民讲了算,不能下指标、定任务甚至搞强迫命令,硬把农民挤出土地。对一些地点把土地流转作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优先条件,把流转面积、流转比例纳入绩效考核或者政策奖励,把土地流转率作为规划指标或项目申报条件等不当和错误做法,要及时予以纠正。
“三农”进展呈现新趋势新特征
韩文秀表示,当前,我国“三农”进展呈现许多新趋势新特征,面临许多新事情新咨询题,需要系统谋划和有效加以应对。一号文件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对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三农”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
一号文件在稳定“三农”工作部署总体格局基础上,将深化农村改革贯通全篇,总体框架能够概括为“两个持续、四个着力”。“两个持续”算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必须始终守住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四个着力”算是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管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这些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必须结合实际细化实化,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久久为功,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进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管理水平,从而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和活力。
一号文件坚持咨询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突出年度性、针对性、实效性。一号文件从党中央关怀关注的重大咨询题、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咨询题入手,既着眼当前,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中必须抓紧抓好的一些要事实事;也放眼长远,着力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经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一定可以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农业农村是新质生产力进展的沃土。比如,无人机在植保领域大规模应用,机械化、自动化耕种收获等也在加快普及,现代生物技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在农业农村领域有广阔的进展前景。
韩文秀介绍,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这些“新农人”“农创客”带着技术和创新而来,带着梦想和热爱而来,为乡村进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一号文件对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进展机制也进行了部署,重点是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
促进农产品价格企稳回升
韩文秀介绍,2024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达到1.413万亿斤、比上年增产了221.8亿斤,历史性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粮食生产只能加强,不能放松。
关于促进农产品价格企稳回升的举措,据祝卫东介绍,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二是着力促进产销衔接。三是强化贸易与生产协调。
祝卫东表示,一号文件强调,要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综合施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市场供需,防止谷贱伤农、肉贱伤农,维护好农民利益。目前,有关部门正在采取一揽子措施促进肉牛、奶牛等行业纾困,下一步随着政策持续发力,生产经营状况会有望好转。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