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第一,我们为啥不离不弃?
最近看到个数据,我国创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放国际上看,我们的家底差不多挺殷实了,创造业费时费力来钱慢,我们还有必要花这么多精力去保持那个第一吗?
——人民网网友13***0
回答那个咨询题,首先要弄清晰一个基本的咨询题:关于我们如此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创造业到底意味着什么?
先看小的。各式各样的电饭煲、榨汁机,便携实用的折叠自行车、电动平衡车……百姓吃穿用住行,离不开创造业。
再讲大的。从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到“梦想”号探秘大洋,从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全船贯穿到CR450动车组样车下线,一项项进展成就,离不开创造业。
还有“急”的。抗震救灾,无人机建模测算,起重机、挖掘机等大型机械助力,8分钟搭起一间安置板房;应急保电,除冰机器人仅需15分钟,便可清除500米架空线路的覆冰隐患……没有全球率先的“中国创造”,这些难以实现。
创造业是科技创新的坚实依托,既能经过高强度研发,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突破,也能提供丰富应用场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业依然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事关亿万百姓的饭碗。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创造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超1亿人,占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4.4%。
讲到底,中国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创造业,也不能指望其他国家来满足我们对万千消费品、工业品的巨大需求。换言之,创造业的那个第一,绝不是用来自得的“花架子”,而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实实在在的家底和根基。
那个第一,来之不易。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日用日子消费品仅有纱、布、火柴等为数不多的品种产出。
白手起家,攻坚克难,我们用几十年时刻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从传统家电、服装等消费品到高铁、核电等高端装备,一个品种全、门类多、体量大的完备产业体系“支棱”了起来。2010年以来,我国创造业规模始终稳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比重约为30%。一代代人用汗水心血甚至生命换来的这一奇迹,我们怎能离弃?
不离不弃,也因中国创造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华民族自古注重实业,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到记述传统工艺的《考工记》《天工开物》等古代典籍,再到实业救国的近代企业家张謇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背后都有着对实体经济的看重、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心无旁骛做实业,是中华儿女人本分,是赓续千年的传承。
回望来路,倍感珍惜。放眼全球,“保持第一”,蕴藏着应对大国博弈、抵御风险挑战的底气。
从世界经济史看,许多经济强国的诞生,开端皆是创造业。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一些国家“脱实向虚”、转移产业,导致“产业空心化”,近年来正大力吸引创造业回流。与此并且,一些新兴国家凭借低成本等优势,奋力角逐创造业赛道。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加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我们稍有懈怠,便会错失机遇、陷入被动。这些年,我们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算是为了让供应链“命门”自主可控。惟独如此,才能掌握进展主动权,“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有人认为创造业“费时费力来钱慢”。那个咨询题如何看?
不可否认,创造业的技术研发、设备采购、市场开拓等,都需要投入大量时刻和精力,有的真的短期看不到回报。并且要看到,尽管赚不了快钱,但经过抓住市场新需求、新趋势,持续经营、努力提升,不难获得稳定的经济回报和进展空间。相比之下,假如脱实向虚,追求短期利益赚快钱,看似轻松,却蕴藏着更大风险。全国600多万家创造业企业日复一日地坚守实业、深耕主业,何尝不是通过多维考量后作出的理性选择?
不离不弃,是责任,是情怀,更是比较优势、战略定力。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不管面临何种挑战,我们都必须也可以与创造业长相守、共荣光。(记者 丁怡婷)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