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中国有一位绿色进展的领路人”
新华社厦门/纽约/奥斯陆6月5日电特稿|“中国有一位绿色进展的领路人”
新华社记者张代蕾王建刚张玉亮
温和的夏夜,微风轻拂,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英文名威廉·布朗)漫步在筼筜湖畔的绿色小径上。湖里,喷泉随着古典乐曲起伏,湖边广场上,人们翩翩起舞。“入夜后的筼筜湖水宛然活了起来,湖面倒映着霓虹灯点缀下的都市天际线,如极光般绚丽迷人。”见证筼筜湖漂亮蝶变的潘维廉在自己文章中如此写道。
厦门筼筜湖湖心岛周边都市生态景观。
近年来,包括潘维廉在内的多位外国友人,从各自见证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出发,向世界说述漂亮中国的故事。环境日到来之际,他们在同意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绿色进展奇迹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人民为环境管理齐心协力、勤劳奉献,更得益于“中国有一位绿色进展的领路人”。
绿水青山算是金山银山。在习近终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进展之路,“两山”理论在中华大地上不断书写绿色新篇章,赢得更多来自世界的关注。走向世界的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为共建清洁漂亮的世界贡献源源不断的中国力量。
“带领人们变梦成真”
“1988年的筼筜湖臭气熏天,每次骑自行车不得不路过时,我都会用一块湿布捂住鼻子。”自上世纪80年代就定居厦门的潘维廉向新华社记者回忆道,“那时我想不到这个地方后来能恢复举办龙舟赛,筼筜湖综合整治工程还被联合国开辟打算署评为‘东亚海域污染防治和治理’示范工程。”
上世纪80年代,潘维廉骑车带着家人走遍厦门的大街小巷。(受访者供图)
1988年3月,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综合管理专题会议,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筼筜湖综合管理,打响了厦门环境管理的一场硬仗。遵循“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二十字方针,厦门持续管理生态环境,建设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筼筜湖的水越来越清,景越来越美。
把厦门视为“第二故乡”的潘维廉也亲身参与到都市变美的进程中。2002年,潘维廉代表厦门前往德国斯图加特参加“国际花园都市大赛”,倾情说述厦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最终,厦门赢得了“国际花园都市”称号。“在我30分钟演说结束后,6名国际评委中的一位告诉我:‘我们之前不明白中国有如此漂亮的都市。厦门不仅排名第一,而且得分远超第二名。’”他回忆起这段记忆,倍感自豪。
2004年,厦门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厦门不断证明,经济进展不需要以牺牲绿色为代价,”潘维廉讲。
经过写信、出书、拍摄短视频,潘维廉多年来不停向世界分享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说述漂亮中国、精彩中国的故事。2018年,《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一书出版,选取了潘维廉30年间写给美国家人与朋友的近50封信,向国外读者展示了中国的进展变化。潘维廉把书寄送给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回信鼓舞他接着写作,“我相信,你将会见证一个更加繁荣进步、幸福美好的中国,一个更多造福世界和人类的中国,你笔下的中国故事也一定会更精彩。”
厦门筼筜湖白鹭洲公园一带都市生态景观。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通过多年持续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一系列部署,此时已结出累累硕果。筼筜湖从污水溢流、鱼虾绝迹到水清岸绿、白鹭蹁跹,变身为厦门的“都市会客厅”。
在潘维廉看来,筼筜湖蝶变是绿色进展的力证,也充分讲明“再好的目标和规划,也需要一位能激励并带领人们变梦成确实领路人,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而“中国拥有如此的领路人”。
潘维廉讲:“我希望国内外更多都市从‘厦门实践’中汲取经验,希望全世界都能倾听习近平主席的环保理念。”
为国际海洋管理提供中国样本
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珍藏着一张与习近平主席、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合影。
那是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古特雷斯和时任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的汤姆森陪同下,步入日内瓦万国宫会场,发表名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演说,深入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漂亮的世界。
“在那场演说中,习主席呼吁建设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我深受鼓励。”汤姆森对记者回忆讲。
作为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汤姆森近年来多次来华考察沿海都市,数次来到习近终生态文明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厦门,了解当地海洋生态管理事情,尤其关注红树林保护和修复工作。
“我的家乡位于斐济的红树林海岸,2018年我第一次参观厦门下潭尾滨海湿地时,那儿的红树林种植规模以及把红树林保护与都市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打算,令我印象深刻,”汤姆森讲,“2023年我再次参观这个地方,看到公园欣欣向荣,为都市怎么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了榜样。”
红树林素有“海上森林”“海洋卫士”之称,具有极高的生态服务价值。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时强调:“红树林保护,我在厦门工作的时候就亲自抓。党的十八大后,我有过几次指示。这是国宝啊,一定要保护好。”
此时,漫步厦门环东海域的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一片片红树林枝叶繁茂,如同一块块镶嵌在海面上的翡翠。但是,这片近85公顷的人工红树林,是在消失20多年后才在这片海域重现。
厦门市下潭尾红树林公园。
中国自然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红树林面积已增至2.92万公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
汤姆森讲,中国推动生态文明进展的许多做法鼓励人心,他时常在国际场合介绍厦门经验,期待为国际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中国样本。“我经常讲,没有健康的海洋,就没有健康的地球,而海洋的健康状况目前正在下降。于是,看到厦门以一种自然、积极的方式努力履行其沿海都市的责任,我感到特别欣慰。”汤姆森讲。
“全球绿色进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夏日清晨,河北省最北端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薄雾弥漫,林海浩渺,一片青绿。
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晨景。
这一望无际的绿色屏障,诉讲着一代代务林人接续谱写的奇迹。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亲手把奖杯颁发给塞罕坝林场的三代建设者代表。
“塞罕坝奇迹最打动我的,是中国人上下一心管理环境的奉献精神,”索尔海姆近日在挪威奥斯陆同意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还是对中国那个荒原变林海的奇迹赞叹不已。
索尔海姆多次访华,从内蒙古的沙漠到海南的沙滩,都留下过他的考察足迹。被中国生态环境管理的成就牢牢“圈粉”,他多次在国际场合推介漂亮中国的故事。
2017年12月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老、中、青三位塞罕坝人与时任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右一)在颁奖台上。
“中国有太多像塞罕坝一样的故事,”索尔海姆讲,从习近平主席在浙江亲自推动的“千万工程”,到四川大熊猫保护基地,从滇池和西湖的保护管理,到深圳和盐城建设湿地公园,“中国人为保护地球环境付出的努力,不断制造出漂亮中国的新篇章。”
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的绿色进展经验时,索尔海姆经常引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两山”理论。“习近平主席始终致力于推进环保事业,”他讲,“中国有一位绿色进展的领路人。”
“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来自于实践并不断进展丰富的习近终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为建设漂亮中国提供坚强指引,还跨越山海,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索尔海姆讲:“中国已成为全球绿色进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中国持续增加对绿色清洁能源的开辟与投资,在保护大熊猫、藏羚羊和雪豹等珍稀物种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经过“一带一路”合作积极参与非洲等地区的绿色转型进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有太多经验值得借鉴,世界绿色进展离不开与中国合作,”索尔海姆讲。
记者:张代蕾王建刚张玉亮付敏
摄影:姜克红李木子林善传陈诚刘满仓
编辑:孙浩乔继红王雅晨薛磊谢栋风徐晓蕾淡然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