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四大巨头投资逾4万亿元
3月27日,LG集团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公布了将来五年的大规模投资蓝图,到2028年将在韩国本土投资10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360亿元),其中一半的投资将用于人工智能(AI)、生物、环境清洁技术等将来技术,以及电池、汽车零部件、下一代显示器等核心增长领域。
图片来源:韩国时报
同日,现代汽车集团宣布,打算到2026年在韩国投资68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645亿元),直截了当制造8万个工作岗位,目标是经过在电动化、软件、自动驾驶、机器人等领域的积极投资,扩大其在将来挪移出行领域的全球妨碍力。
假如再加上今年年初公布的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在半导体领域合计62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3401亿元)的投资,那么上述四大企业的投资额合计将达79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2345亿元)。
■强化电池、AI等板块
据了解,作为韩国四大财阀(三星、现代、SK、LG)之一,LG集团成立于1947年,旗下子公司有:LG电子、LGdisplay、LG化学、LG日子健康等,业务覆盖电子电器、化学、通信等多个领域。其中,LG电子、LG化学均位列世界500强名单。韩国三大动力电池厂商之一的LG新能源,前身算是LG化学的电池事业部。
LG集团称,此次宣布的投资规模,将占到同期该集团全球投资额的65%。只是,LG集团没有公布旗下子公司各自的具体投资金额。LG集团还补充道,此次宣布的100万亿韩元投资中,将有55%用于提高研发能力,重点放在开辟关键材料和建设智能工厂上,旨在将韩国打造成关键材料和创造工艺创新的重要中心。
“预计全球经济停滞和地缘政治风险将在2024年持续下去,而AI将变得普遍和常规。在低增长率和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中,LG将加强努力,抓住新的机遇。”LG集团会长具光模表示,“在密切关注核心业务相关产业的并且,我们将支持AI、生物和清洁技术等将来业务,使其成为我们将来投资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当前市场形势来看,LG集团旗下部分业务前景并不乐观。以LG新能源为例,2023年全年业绩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但具体到第四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均浮现同比环比双双下滑,其中净利润为1900亿韩元,同比下滑31%,环比下滑55%。该公司的要紧客户之一特斯拉在今年年初警告称,其2024年销量增长将明显放缓。为此,今年早些时候,LG新能源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由于汽车创造商对库存的保守操纵以及金属价格的持续下跌,预计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增长将暂时放缓。”
在这种事情下,LG集团选择以大力投资来制造新的增长点,从而抵御市场风险。
■韩国企业大举扩张
LG集团的做法并非个例。在欧美跨国车企及零部件厂商纷纷开启大规模裁员、花式降本的并且,韩国大型企业却普遍开启了扩张模式。
同样是在3月27日,现代汽车集团公布了68万亿韩元的投资打算。具体来看,35.5万亿韩元将用于新的基础设施及电动汽车装配线;31.1万亿韩元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包括软件定义汽车及电池技术;另外1.6万亿韩元作为挪移出行和软件领域的战略投资。
经过这项投资打算,现代汽车集团将在韩国直截了当制造8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将有4.4万人从事电动汽车、自动驾驶、软件等方面的工作。据现代汽车集团推算,直截了当招聘8万名职员,将带来19.8万人的“总就业效应”,因为“汽车创造业的就业增加,国内零部件行业将增加11.8万人的就业”。
从项目来看,现代汽车集团将在韩国本土新增三座电动汽车工厂。其中,起亚光明工厂将于今年第二季度投产,起亚华城工厂也将于2025年下半年投产。至于现代汽车,则将在蔚山现有的主工厂旁边新建纯电动汽车工厂,打算年产能20万辆。
现代汽车集团预计,到2030年,集团在韩国本土的电动汽车年产量将提高到151万辆,其中92万辆用于出口。除了韩国本土外,现代汽车集团也酝酿在美国投产电动汽车。该集团的目标是到2030年,跻身全球电动汽车创造商前三强。
现代汽车集团希望经过大规模投资,“在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经过不断变革和创新,确保将来的增长引擎”。其他韩国企业也是类似的做法。
今年年初,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和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宣布,拟在首尔附近建设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产业集群。为此,三星电子打算投资500万亿韩元,在龙仁、平泽、器兴等地新建9座晶圆厂及3座研发基地。SK海力士也打算投资逾120万亿韩元,在龙仁建设新的半导体生产园区,其中包括4座晶圆厂。今年3月21日,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安德根参观了SK海力士的上述园区,答应政府将接着为半导体产业提供支持。
此外,前不久韩国业内人士曝出消息,三星电子正在酝酿收购德国大陆集团的部分汽车电子业务,包括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载显示器等。在今年年初的CES上,三星电子副会长韩钟熙也表示,过去三年,三星电子投资了260家公司,涵盖人工智能、数字健康、电子产品、金融科技和机器人等领域,旨在寻找新的增长引擎。
看来,在经营环境面临挑战的事情下,韩国大型企业选择了与欧美厂商截然不同的道路。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