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正同意市场考验
在一场全民竞猜中,谜底终于揭晓。3月28日,小米第一辆汽车SU7上市。尽管价格并不是众人期待的“交个朋友”,但这并不妨碍“米粉”高涨的热情和舆论关注。
自3年前小米宣布造车,就备受关注。缘故在于,一方面,小米很有可能是此轮“新造车运动”中最后一个“成建制”下场的实力选手。随着车市竞争强度增强、淘汰赛加剧,理想暂时上岸,蔚来和小鹏接着亏损,威马半路跌倒,高合官宣停摆,造车新势力可谓命运多舛。而与其他传统车企包括“蔚小理”拥有不同资源的小米,究竟能给产业带来哪些不一样,无疑是备受瞩目的。
另一方面,小米营销真的有高招。创造话题是小米在手机领域的营销办法,但其运用在小米汽车上也拿捏得住。发布会前“致敬其他车企”,发布会后“答网友100咨询”,小米汽车始终“不明觉厉”。非常是去年底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以来,集团创始人雷军凭借个人妨碍力,经过社交媒体及时披露重要信息、回应舆论关切,甚至开通工厂直播,不断创造和形成热点话题,维持产品热度,再加上公众频繁的价格窥探,把市场期待值“拉满”。
有人讲,小米第一辆汽车上市,像极了雷军创业做小米后发售第一款手机的场景。“是接着定价1499元,依然选择1999元?”最终选择了后者,结果大获成功,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显然与雷军创业造手机时所处行业不可同日而语,但面临的定价之难可能是相似的。在供过于求、价格战频发的汽车市场,关于新品牌来讲,假如第一辆车不能凭精准定价“一炮而红”,很可能会一蹶不振。怎么说,人们对造车新势力的容错率远比传统车企低。于是,去年小米汽车SU7亮相后,其定价就成为线上线下大伙儿热议的话题。
评价此次小米汽车SU7定价精不精准、成不成功,可能还为时尚早,相信市场最终会给出答案。只是,对照苹果公司历经10年,砸下数十亿美元但最终放弃造车,小米仅用了3年,首款车就能量产上市,又是何等幸运。这离不开小米造车战略的坚定、产品定位的务实,以及造车团队的持之以恒。
固然,小米首款车上市,并不等于小米造车就此“顺了”,而是同意市场考验的开始。都讲造车很难、行业很卷,既要有资金、技术和人才,又要有跑马拉松的定力、耐力和后劲;既要大胆创新突破,又要尊重行业规律。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小米有率先的互联网思维、超过理想的千亿元现金储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及丰富的智能产品生态链,但要想像造手机一样获得全球市场率先地位,小米造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甚至要忍受各种挫折的煎熬。
也正因这样,面对造车路上越来越多的新势力倒下,经常有人追咨询:“小米造车,究竟行不好?”要回答好那个咨询题,不仅需要深入了解小米,更要厘清小米跨界造车背后的产业变革逻辑。
人们对当前汽车产业变革“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的讲法并不彻底赞同,但智能化趋势是毋庸置疑的。要看到,今天的汽车在机械属性上又增加了消费电子和通信属性。现在或将来,评价汽车的一个重要指标算是智能化水平。客观地说,传统汽车行业并不擅长于此。它们需要依托消费电子和通信产业跨界力量,加快汽车智能化的进展。而从消费电子和通信产业来看,也需要依靠汽车智能化实现自身业务的拓展和增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率先优势。怎么巩固扩大?智能化无疑是重要的切入点和发力点,而这正是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头部消费电子和通信企业跨界汽车行业,加速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自身业务拓展和增长的新机遇。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