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出海“后市场”常拖后腿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青木环球时报记者陈子帅马梦阳】家住瑞典的女教师卡洛琳去年初以约4万欧元买了一辆“中国创造”的比亚迪ATTO3。她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我已驾驶比亚迪一年了。能够确信地讲一件事:暂时还没遇到过修理咨询题。”伴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销量大涨,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熟悉度提升。虽然赞誉很多,但在一些海外市场也浮现了一些售后相关的咨询题。有报道称,去年沙特商务部对10家外资车企罚款,其中就有4家中国车企,罚款缘故包括违反提供维修和备件供应规则、不向消费者提供售后服务等。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海外“后市场”也成为不少车企着眼布局的重点。
“一道难关”
什么是汽车产业的“后市场”?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汽车产业的“后市场”是指车辆在售出后提供的服务,范围特别广泛,包括车辆维修保养、改装、汽车金融甚至赛车比赛等。“卖车不赚钱,修车赚钱”的行业流行语就讲明“后市场”利润特别可观。
“售后是新能源汽车出海的一道难关,目前中国新能源车在海外的保有量较少,且分布在不同国家,售后难度和成本较高。”张翔介绍讲,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结构不同,后者涉及发动机、变速箱、油箱和排气管等部件,而新能源汽车相对简单,要紧涉及“三电”技术,即电机、电池和电控,同时燃油车可能一年需要保养2次,电动车只需要1次,于是新能源车的保养相对简单。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在欧洲的不少朋友提起中国新能源汽车,都能讲出一两个品牌。但多名欧洲司机表示,他们买中国品牌的汽车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其中有价格、质量、购买渠道等因素,还有售后服务、维修等咨询题。
虽然2023年有大约30个中国品牌进入欧洲,汽车注册量达32.2万辆,增长79%,但多名德国司机表示,与欧洲品牌的“自有+合作经销商”网络相比,中国汽车要修理或换零件比较烦恼,网点过少。
除了售后之外,销售前期的咨询题也在困扰着一部分海外消费者。德国《慕尼黑水星报》6日报道讲,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海啸”迄今尚未成为现实。“中国汽车和德国客户还没有真正走到一起。这要紧是由于销售初期浮现咨询题。”报道称,汽车经销店在德国及欧洲仍是消费者的“第一接触点”,但一些中国品牌依赖直销。面对未知品牌,不少消费者不知所措。
36420家线下店和43.4万名职员
“中国汽车创造商先行者正在同意教训,而第二波创造商的生活将会更轻松。”市场问公司QìAdvisory负责人弗雷德里克·戈洛布表示,中国企业了解德国的销售事情至关重要。有两个数字或许能够帮助解决这一咨询题:36420家汽车经销商和汽车维修店,43.4万名职员——这算是德国汽车销售、维护和维修基础设施的规模。许多德国人仍然信任当地的家族式汽车经销商,他们总能找到所有汽车咨询题和疑虑的解决方案。
欧洲之外,中国车企在墨西哥市场拓展多年,相关供应链也较为成熟。据墨西哥统计局和汽车流通企业协会1月24日公布的数据,比亚迪、吉利等中国汽车品牌去年在墨销量为12.9329万辆,同比激增63%。
一位在墨的中国车企工作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所在的中国车企在当地有售后网点,且售后服务的利润并没有被压缩太多,像备件利润能达到50%,维修利润能达到30%,技术工人都是基本上当地人。而他们最常遇到的来自消费者的投诉要紧集中在备件、物流、交付周期、等待时刻这几个方面。该人员向记者举例讲,普通解决消费者投诉的方式是给客户提供临时代步车,送保养、维修费用打折,实在解决不了的就需要公关介入,或者找核心的铁粉客户证言。
“东南亚地区还有一点不同,像印尼、菲律宾的物流会更慢一些,当地消费者对这方面的抱怨声很大。”该工作人员讲。
积极与当地进行合作
新能源汽车海外“后市场”的咨询题引发相关部门的关注。近日,商务部等9单位联合印发《对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进展的意见》,其中提到,加强海外维修等售后能力建设。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自建海外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点,以及维修备件中心,并积极应用数字技术提供远程诊断和技术支持等服务。
张翔讲,中国新能源汽车在造车方面差不多走过了初期时期,进入快速进展期,但在“后市场”方面还处于初期时期。
他进一步表示,出海的中国汽车品牌不少,每个品牌的销量不是很高,假如在海外铺设售后网点,铺多了亏损,铺少了服务半径不够,效果不明显。于是,中国车企需要与当地汽车维修公司、修理厂以及银行、保险公司等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合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假如所有都自行投资,资金确信不够。”他讲,电动车“后市场”的项目众多,定价不同也比较“隐蔽”,于是存在一定的乱要价的不规范现象。
“缺少售后服务,会妨碍中国品牌的进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讲,打造品牌是一个特别漫长的过程,中国车企必须不断推进。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