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哪首诗 《观沧海》全诗

时间:2024-01-15 12:12:28 推荐 751

劝君更尽一杯酒,一片冰心在玉壶出自哪首诗

《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哪首诗《观沧海》全诗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咨询,一片冰心在玉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哪首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自唐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普通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然而,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恐怕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可不能不思考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妨碍。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体面,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然而,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如此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如此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这样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首先,作出了如此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大概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阶段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非常之处,只能就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普通不可能讲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如此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讲,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其实,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如此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事实上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尾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那个送行者却估计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确实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明白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于是,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未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然而在这个地方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进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普通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算是指友人在记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凯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算是这样。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并且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彻底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惟独未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能够发现,古人事实上一直算是如此诠释的:“…休麻烦,劝君更尽一杯酒,只估计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估计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故此,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如此的:

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待你未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估计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恭侯

看!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算是友人在送诗人呀!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一辈子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事实上,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与“阳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略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的这种语法技巧甚至对后来诗人也有启发意义,如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想得家中夜深座,还应讲着远行人”两句,就不难感受受到了他的妨碍。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再次强烈感觉到:作为一位诗人,惟独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可以制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晰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知道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还是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哪首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前两句写送别的时刻,地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身边、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宛然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体面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个地方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个地方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宛然天从人愿,专门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故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讲“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觉。

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哪首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信这诗句不少人都明白吧,那么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哪首诗呢?

1、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2、原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注释:元二:作者的友人,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元老二”。使:出使。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对于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哪首诗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个地方了。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

故人:老朋友的意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唐朝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全诗是:渭城朝语浥轻尖,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是:再干了这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两句诗是诗人在一位朋友要去西安时所做的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的神情.现在人们常常用这两句诗来讲要走的人.这个地方所截取的当然不过送行宴席上朋侪酒酣意欲离别起程、主人周到劝酒的瞬息局面,然而却证明主客两边的惜别之情已到达了高涨.从墨客这热情洋溢而又朴实自然的劝酒辞中,我们不但能够窥见墨客珍视情谊、酷爱生存的丰裕的本质寰宇,并且也能够想象到墨客临风把盏的潇洒倜傥的形象.好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难免履历万里远程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巨寂寞.于是,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墨客全部丰裕深厚友谊的一杯浓厚的情感美酒.这内里,不但有依依惜别的友谊,同时蕴涵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思的蜜意体贴,蕴涵着前路珍重的周到祝愿.应付送行者来讲,劝他方“更尽一杯酒”,不仅是让好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友谊,同时有意有时地耽搁分袂的时刻,好让他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讲的话许多,但盘根错节,临时竟不知从何提及.这种形势,时时会浮现无言相对的默默,“劝君更尽一杯酒”,便是不自觉地突破这种默默的形式,也是表达目前丰裕杂乱情感的形式.墨客没有讲出的比差不多讲出的要丰裕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当然不过一刹那的情形,倒是包含极其丰裕的一刹那.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谁的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唐朝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好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难免履历万里远程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巨寂寞.于是,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墨客全部丰裕深厚友谊的一杯浓厚的情感美酒.这内里,不但有依依惜别的友谊,同时蕴涵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思的蜜意体贴,蕴涵着前路珍重的周到祝愿.应付送行者来讲,劝他方“更尽一杯酒”,不仅是让好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友谊,同时有意有时地耽搁分袂的时刻,好让他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讲的话许多,但盘根错节,临时竟不知从何提及.这种形势,时时会浮现无言相对的默默,“劝君更尽一杯酒”,便是不自觉地突破这种默默的形式,也是表达目前丰裕杂乱情感的形式.墨客没有讲出的比差不多讲出的要丰裕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当然不过一刹那的情形,倒是包含极其丰裕的一刹那.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哪一首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哪首诗

“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出自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具体诗句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赏析

这首著名的送别诗,古往今来赢得无数读者的赞誉。诗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送别场面明晰,送别情意浓郁。这首诗在当时就被配上乐曲,广为传唱。

诗人一起笔,就渲染了一个明朗清新而又令人心情润泽舒畅的送别环境。一场小雨,一洗往日尘土飞扬的浑浊,道路也润泽如酥,“客舍”更青了,“柳色”更绿了,惜别之情更浓了。

简短几个字,清楚地方出了送别的时刻清晨,送别的地方渭城,送别的环境“客舍青青柳色新”。宛然算是天从人愿,专门为远行的朋友营造了一个湿润洁净清爽的早晨,为后面写送别场面巧设了一个大的背景。

来源: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