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级辅助驾驶最后一役 多家车企向都市NOA发起冲锋
近日,不少车企都在忙着进行都市NOA(NavigateOnAutopilot,自动辅助领航驾驶)测试,为2024年“开城”(在都市内推送辅助驾驶功能)作准备。
12月19日,正在恶补智能驾驶短板的理想汽车正式推出覆盖超过100座都市的智驾功能。在智能驾驶领域一直被认为走在“造车新势力”阵营前列的小鹏汽车宣布,新增27个无高精地图覆盖的都市导航辅助驾驶(XNGP)。同期,宝马、奔驰先后宣布,于近日分别拿到北京、上海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快速路自动驾驶测试牌照。一时之间,都市NOA风头无两。
“让人比较惊喜的是,系统开启时,在高速公路基于导航并线超车果断、丝滑,算法和逻辑都跟得上老司机的心理预期。”一位体验奔驰最新版本的智能领航系统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所谓的都市NOA,即面向都市场景的智能辅助驾驶,车辆能够实现在都市道路自主行驶,完成跟车、变道、超车、转弯、过红绿灯等动作,最终到达目的地。值得一提的是,都市NOA被视为L2级辅助驾驶的最后一役,是从L2跨越到L3至关重要的一步。
都市NOA加速覆盖关于车企具有怎么样的意义,妨碍都市NOA大范围普及的要素有哪些?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同意记者采访时指出,“都市NOA作为一项前沿技术,能帮助车辆在复杂的都市环境中实现自动驾驶,极大提升驾驶便捷性与安全性。掌握这项技术,无疑会为车企市场竞争增加优势。”
地平线智能驾驶产品规划与市场总经理吕鹏同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城区NOA系统仍存在不少痛点,如成本过高,给功能标配带来挑战;全场景NOA受高精地图覆盖限制,用户使用频率不高(功能有限,仅在少数都市开通);使用频率不高会造成迭代开辟难度大、周期长。”
多家车企公布都市NOA推送日程
2024年,都市NOA功能将加速“上车”。记者关注到,在被行业视为”智驾产品爆发大年”的2024年即将到来之际,理想、小鹏、蔚来、智己等多家车企宣布全国都市NOA推送日程。
12月19日,理想汽车正式向L系列车型推送OTA5.0版本,本次升级新增145项,包括全场景智能驾驶(NOA),全场景辅助驾驶(LCC),并且智能泊车效率也有所提升,新增离车泊入和代客泊车功能。
理想汽车全场景智能驾驶,将实现高速、都市环路和城区道路全覆盖,支持变道超车、按道路限速控速、施工场景避让、拥堵博弈变道、都市场景路口同行以及避让绕行等众多主流驾驶辅助应用。
“XNGP开城稳步推进中。我们的目标是做得要比讲得还好。”小鹏汽车方面透露,“XNGP进入无图快速扩城时代,小鹏汽车完成落地不依赖高精地图的都市导航辅助驾驶方案,XNGP随着4.4.0OTA覆盖至25城。”
依照小鹏汽车此前披露的打算,今年12月底,小鹏XNGP将开放至50个。2024年,小鹏会将轻地图XNGP覆盖全国。
蔚来的打算是,在今年年底前,完成25万公里的城区领航路线验证,遍布200座都市;到2024年第二季度,将完成40万公里的城区领航路线验证,超过230座都市。
智己汽车官方宣布,IMAD都市NOA将如期于2023年年底开启上海地区的用户公测,春节前陆续推送,上海地区领先开放。2024年年中,都市通勤模式先行版将上线;2024年年内,通勤模式将覆盖全国100城。
“头部厂家比拼高阶智驾,腰部厂家力保中阶快速落地,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标配成为全市场共识。”吕鹏表示。
传统车企也正在加速自动驾驶功能落地,开展L3级自动驾驶“上车”测试。12月14日,宝马方面宣布,搭载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在上海市获得高快速路自动驾驶测试牌照。下一时期,宝马将在上海市政府的监督和指导下,在指定区域开展L3高快速路自动驾驶道路测试。记者从宝马方面获悉,即将上市的国产全新BMW5系长轴距版在技术上差不多具备拓展至L3级自动驾驶的能力。
继宝马拿到测试牌照两天后,奔驰方面宣布,拿到北京市有条件自动驾驶高速公路道路测试牌照。实际上,自2021年起,奔驰便开始在中国开展L3级自动驾驶系统的封闭场地测试。
今年,梅赛德斯-奔驰在全新长轴距E级车上推出了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的L2+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其覆盖全国范围内高速与都市快速路段,可实现高速点到点的导航辅助驾驶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从拿到测试牌照到L3级自动驾驶车辆摆脱“地理围栏”,大规模“上路”还需要一段时刻。
大规模普及需克服成本等“拦路虎”
“相信从现在开始的5年将是智能辅助驾驶大范围普及的5年。”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11月举办的财报会议上作出预测。盖世汽车研究院在发布的《智能辅助驾驶趋势展望》预测,到2025年,NOA搭载量将突破400万辆。
都市NOA加速覆盖关于车企和消费者有怎么样的意义?在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看来,都市NOA落地是一场关乎智驾的生死战,“2024年,毫末智行要跨过关隘,打赢都市NOA落地这一硬仗。”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众车企铆足劲进行都市NOA研发、测试与市场需求直截了当相关。当前,都市NOA差不多成为各品牌竞争的卖点和用户关注的重点。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已成为新能源购车人群的重要决策依据,成为消费端衡量汽车产品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吕鹏表示。传播星球APP联合创始人由曦有类似的观点,“都市NOA是智能驾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复杂的都市环境中实现自动驾驶,可显著提升消费者的驾驶体验,拥有先进的都市NOA技术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提高品牌知名度。”
“汽车新四化”产业研究者、知行韬略合伙人杨继刚在同意记者采访时表示:“提升都市NOA覆盖,既能够满足用户在都市道路智能驾驶的多场景应用需求,又能够经过优化日常驾驶路线与行驶车速,降低驾驶风险,进而降低车辆油耗与维修成本。并且,有了大量的用户行驶数据,又能够帮助车企优化产品设计,降低生产成本。”
都市NOA关于车企打赢智能驾驶之战具有重大意义,但实现大范围普及仍需克服诸多难题。多位业内人士在同意记者采访时指出,成本关于都市NOA的普及特别关键。
“都市NOA技术成本较高,叠加在车辆价格上可能导致消费者负担加重。”由曦指出。记者了解到,目前都市NOA硬件成本比较高,要紧在30万元以上的车型上配置。
硬件成本中,自动驾驶感知环节的硬件占“大头”,在该环节,要紧经过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超声波雷达等多融合传感器感知身边环境。其中,激光雷达的价格高昂。
“参考各大车企和方案商的传感器配置,目前想要实现城区领航功能,至少需要配备1颗激光雷达(主激光雷达单价约500美元),算力需求超200TOPS(200TOPS芯片单价300-400美元),软硬件整体成本在万元左右。”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
虽然激光雷达的价格高昂,但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于骞认为,近几年,激光雷达对都市NOA来讲仍是必需的。”
实际上,都市NOA软件成本也不容忽略。杨继刚告诉记者,“要实现都市NOA功能,需要采集大量数据并进行处理,包括高精度地图数据、车辆传感器数据、交通信号数据等,这需要强大的算力与存储支持,对车企来讲同样是巨大的成本投入。”
都市NOA大规模普及,成本很关键,地平线创始人、CEO余凯向记者指出:“到2025年,真正要做的是在合理的性价比下,把高速NOA、环线NOA封闭道路的自动驾驶体验,做到如丝般的顺滑,而且价格不能太贵。并且要持续投入,真正地把城区的NOA做到可用。”
此外,都市NOA普及也面临技术层面的难度。杨继刚介绍:“都市道路的复杂度远高于高速公路驾驶场景,车流、人流、物流交织在一起,还要应对复杂的交通信号、临时管制与突发事情,这关于车辆自动驾驶系统的环境感知、决策和操纵算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克服技术难题还需要时刻。”
“面对这些挑战,车企不仅需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而且要在法规、市场策略等方面进行综合施策,才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朱克力指出。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