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行业开启“生死战”
短短一年间,从“少电、缺电、贵电”,到此时的产能过剩、利润缩减,动力电池行业记忆了冰火两重天。近日,捷威动力发布“公司停工停产、职员放假及培训通知”一事被行业所关注。怎么说,捷威动力并非名不见经传的企业,2022年动力电池装机量居全国第11位,2023年1~10月也排名第13位,其产能扩张和海外订单曾令人看好其进展前景。但是,此次“停工停产”4个字,无疑传递出了企业进展举步维艰的信号。
从供给端来看,疫情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迅猛增长,再加上受上游锂电材料供应紧张、价格暴涨等因素妨碍,动力电池企业加快扩建产能的步伐,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孚能科技、比亚迪、国轩高科、瑞浦兰钧、比克电池、赣锋锂业等诸多动力电池厂商纷纷扩产。
一边是供给端的火热,另一边则是需求端的降温。新能源汽车行业通过一路狂飙后,今年浮现增速放缓迹象,已由过去的翻倍增长,降至10月的30%左右。记忆产能扩张“大干快上”后的国内动力电池市场,此时已供大于求,产能过剩咨询题出现。长安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朱华荣曾在今年6月表示,“缺芯贵电”已转化为产能过剩,预计到2025年,中国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约为1200GWh,而目前行业产能规划差不多超过4000GWh,产业需回归到理性状态。
固然,此时我国动力电池行业的产能过剩,更多呈现的是结构性过剩,也算是高端和优质产能不足、低端和劣质产能过剩。当“少电、缺电”时,低端产能也有生存空间;而当行业转变为供大于求时,客户自然会选择高端和优质产能。很多业内人士预测,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给产业带来最直截了当的妨碍将是市场整合,很多二三线电池企业可能会浮现供求失衡状况,部分企业因产能利用率低还有可能被兼并重组。捷威动力的停工停产或许是一个先兆,在此之前,沃特玛、环宇电源、遨优电池、钱江锂电等一大批电池企业差不多倒下。
目前,动力电池市场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排名相对靠后的企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有48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减少3家。其中,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企业的动力电池装车量,在总装车量中的占比分别为80.4%、88.8%和97.3%。也算是讲,前3家企业占据了八成市场份额,前5家企业占据了近九成市场份额,而前10名开外的近40家企业共同瓜分不到3%的市场份额,竞争之惨烈可想而知。其实,即使是排名前10位的一些企业今年也陆续曝出对职员进行“优化调整”的消息。在不久的未来,或许还会有一批动力电池企业相继退出市场。
在这种事情下,动力电池企业应放缓产能扩张步伐。当前,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近日撰文指出,去年我国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为51.6%,今年有可能降至41%,而动力电池综合产能利用率在50%~60%是比较理想的状况。笔者认为,动力电池企业需要依照自身事情,科学合理地推断市场形势及订单获取事情,适当调整产能、压缩成本。与此并且,企业能够思考开发新赛道,例如储能领域及出口。其实,随着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基于在电池技术、创造工艺、产线上的积累,像宁德时代如此的动力电池企业差不多进入储能领域。今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的储能业务占比近20%。此外,动力电池“内卷”加剧,叠加海外市场对动力电池的需求暴增,使得“出海”成为新的突破口。进入今年以来,宁德时代、蜂巢能源、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等纷纷公布了海外投资打算,加速“出海”。
除了企业自身要科学合理规划产能、寻找新机遇外,政府层面也要依照动力电池市场的进展现状适当调整扶持政策。过去几年,地点政府关于动力电池产能建设的高额补贴,有力推动了动力电池产业的高速进展。而今,在行业差不多浮现产能过剩之际,地点政府也应该适当收手,给动力电池行业降降温,令其回归市场化。
固然,从另一方面看,动力电池行业大洗牌也有助于进展高端产能、淘汰低端产能。将来的动力电池市场格局或许是“强者更强,巨头当道”,大浪淘沙后,惟独真正优秀的企业才能留存下来。张冬梅《中国汽车报》(2023-12-04002版)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