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尹艳林:攻坚深层次改革 锚定将来产业新增长点
“十五五”阶段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阶段。
“十五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我国经济高质量进展的清楚蓝图。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尹艳林在同意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十五五”期间,要坚持把经济进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摆在首位,在释放潜力中培育新质生产力,并推动新兴产业成长为支柱、将来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并且,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破解深层结构性难题。此外,金融层面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并且加强居民财富治理,经过完善资本市场和进展长期资金体系,为经济高质量进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类产业协同发力 将来产业成为新增长点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国家强,此次“十五五”规划建议释放重要信号。与“十四五”规划将科技创新置于首位不同,本次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列为第一条,在尹艳林看来,这凸显了对产业进展速度与结构的统筹考量。
尹艳林认为,建议将产业分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将来产业三大板块,三者都需要在进展新质生产力中发力,但发力方式和要求各有不同。
关于将来产业,“十五五”规划建议表述从此前的“前瞻布局”升级为“培育壮大”。尹艳林认为,这对将来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推动其真正成为新的增长点。关于新兴产业,则要实现集群进展、打造为支柱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只是经济增长的底座依然在传统产业。”尹艳林坦言,新兴产业和将来产业是新生力量,但传统产业目前占我国创造业的80%,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所在。
“传统产业里面也有新质生产力,那个概念必须厘清。”尹艳林认为,进展新质生产力要释放传统产业的内需潜力。传统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与都市化、工业化紧密相连。当前,传统产业增长潜力仍在,但受制于需求不足未能充分释放。当下,需要解决城镇化推进、农民进城、都市更新、房地产高质量进展等咨询题。
在外需方面,尹艳林认为,我国创造业产出约30%用于出口,其中相当部分是传统产业产品。这些年,我国贸易顺差持续上升,连续多年世界第一,对我国持续扩大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带来压力。怎么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与推动进出口平衡进展之间找到统筹点,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咨询题。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是改革进展的办法论。“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因地制宜进展新质生产力。尹艳林认为,这是在引导各地科学理性、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防止一哄而上。新质生产力的进展,同样要在传统产业中寻找突破口,经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含量。
零基预算破局 深层次改革攻坚
财政是国家管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预算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统一预算分配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预算绩效治理。
尹艳林表示,在预算治理改革方面,零基预算改革具有基础性意义。他在《深层次改革》一书中对我国财税体制演变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分灶吃饭”到现行体制的历史脉络及改革方向。
此前,政府预算编制大多采用“基数预算”,也算是以上年度预算收支为基数适度增长。“什么原因走在哪个都市都能看到马路老在翻修?”尹艳林举例解释基数预算的弊端:一旦某个项目列入预算形成基数,资金就会年年延续增长,而非依照实际需要动态调整。“今年100万,明年200万,基数不断增长。项目干完了还得把钱花出去,否则明年就拿不到了。”
他罢了一笔账:假设全国财政收入25万亿元,假如去年差不多分配了20万亿元,那么今年真正可以重新分配的惟独新增的5万亿元。
而零基预算的核心理念是:每一笔支出都需要重新论证其必要性,项目办完了基数就应该归零,有新项目再重新申请。尹艳林认为,这项改革假如能在部门预算中真正实施,将产生深远妨碍。
在《深层次改革》一书中,尹艳林系统阐述了深层次改革的内涵与路径,聚焦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他认为,深层次改革是进入“深水区”的改革,是触动利益的改革,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从增量改革进入存量改革时期,二是改革获益者面临改革冲击,三是原有既得利益者更加顽固。
“财税体制改革比较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他表示,从分税制改革至今,现行体制的形成记忆了漫长过程,下一步如何改,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究。
科技金融居首 财富治理重要性凸显
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方能汇聚高质量进展的澎湃动能。“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大力进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在尹艳林看来,科技金融被列为“五篇大文章”之首,体现了其战略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进展战略的实施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撑。
“企业层面的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金融支持。”尹艳林认为,当前我国科技金融的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然而与科技创新的风险特征真正匹配的是直截了当融资,是资本市场。近年来,资本市场改革也在朝着这一方向推进,例如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允许尚未盈利的企业上市,为科技型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
谈及长期资金入市咨询题,尹艳林认为,提高直截了当融资占比要紧依靠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的进展离不开长期资金的注入。在他看来,社保基金、保险资金本应是资本市场长期资金的重要来源,但这类资金对安全性要求较高,入市意愿受市场波动的妨碍较大。“要让这些资金入市,前提是资本市场可以实现长期稳定进展,可以提供相对稳定的投资回报。”他表示。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金融不仅要服务实体经济,还要服务于老百姓的财富治理需求。”尹艳林表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四亿人,他们持有相当规模的金融资产,需要经过专业的财富治理来实现保值增值。或投资股市,或购买理财产品,居民对财富治理的需求正不断增长。但从数据来看,居民可支配收入中财产性收入的增速相对较低。
于是,尹艳林认为,在推进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大背景下,财富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财富治理应当成为金融领域的重要着力方向,促进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此举既能帮助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又能为资本市场引入长期资金,可谓一举多得。”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