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答卷|“煤海”焕新 “体面”无限——内蒙古能源革命的破局与远征

时间:2025-11-20 16:08:48 推荐 599

新华网呼和浩特11月20日电 题:“煤海”焕新“体面”无限——内蒙古能源革命的破局与远征

记者刘伟、安路蒙、王靖、张晟

穿行在内蒙古大地,除了能遇见一个个巨大的“煤海”,还能看到蔚为壮观的光伏“海洋”、风机“丛林”,以及充满将来感的绿氢产业链和储能电站。这一幕幕场景,正勾勒出内蒙古能源进展的系统性变局。

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的1/4以上,风能资源技术可开辟量约占全国的57%,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辟量约占全国的21%……“十四五”期间,内蒙古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抓住能源革命新机遇,经过下好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和将来能源产业超前布局“三步棋”,开启能源革命的破局与远征。

传统能源产业“老树发新芽”

煤炭是黑色的?不,它也能够是白色的、透明的,甚至是五彩斑斓的。在内蒙古,通过清洁高效利用,一块黑煤,能变成一瓶白色颗粒状聚乙烯、一卷透明保鲜膜……

这背后,是内蒙古开发“煤头化尾”新篇,打造以煤制油气、煤制烯烃和精细化学品为支撑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2024年,煤炭就地转化利用规模超过1亿吨,有力推动了传统能源绿色转型。

图为内蒙古宝丰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煤制烯烃项目。新华网发(贺炫凯 摄)

在包头市九原区的国能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蓝天白云下,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很难让人把它与煤炭产业挂钩。但是,世界首套煤制烯烃示范装置,十几年前算是在这个地方投运。

“进展以煤为原料制取化工产品的煤化工技术,能提升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对国家能源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国能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余建良讲,该套煤制烯烃示范装置项目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煤化工技术,每年将300万吨煤炭制成180万吨透明的甲醇,再由甲醇制成60万吨的白色颗粒状聚乙烯、聚丙烯,年营业收入约60亿元。

公司展柜里的下游产品各式各样、五彩斑斓:塑料收纳盒、玩具模型、医用器械、防护手套……“我们生产的煤制烯烃材料,销售到下游厂家后,被用于制作各种各样的日用品,煤炭就如此通过‘七十二变’走进千家万户。”余建良讲。

图为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管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区。新华网发(李志鹏 摄)

除科技赋能煤炭百变化身,绿色理念也贯通在煤炭开采过程中。

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管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现场,目光所及满是植被,一片片光伏板铺陈开来望不到尽头……难以想象,这片土地下面竟是正在开采中的井工煤矿。

内蒙古伊政新能源科技进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峰表示,这是煤炭开采方按照绿色矿山建设相关政策要求打造的采煤沉陷生态修复示范区。该项目将生态修复与光伏发电相结合,配套进展农业观光、特色果蔬等旅游产业,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为推动煤炭绿色智能开采,内蒙古还因地制宜推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开展煤矿智能化改造。目前,全区累计建成绿色煤矿180处、智能化煤矿221处,分别占在产煤矿的61%、74%。

图为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创新中试基地。新华网发(王琪 摄)

内蒙古坚持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首责、重责,持续提升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外送电量占全国的1/6,天然气60%用于外送。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为方向,内蒙古正着力进展煤基全产业链,更多高附加值、差异化的煤化工产品不断孕育而出。

新能源产业“大漠起体面”

沙漠深处,一块块蓝色光伏板如波浪般向天际延伸,它们静静地吸收着炙热的阳光,将不毛之地变成巨大的“绿色电站”。

近年来,内蒙古抢抓新能源进展重大战略机遇,紧抓快干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在去年领先成为全国首个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的省区。目前,全区新能源装机已达1.5亿千瓦,超过火电装机规模。

图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一排排风力发电机与草原构成一幅漂亮画卷。新华网发(郭梓升 摄)

包头市内蒙古鑫元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现场,伴随着流化床装置的低鸣声,一粒粒绿豆大小的黑色颗粒硅不断流入存储罐,等待检测合格后打包入库。

公司生产运营部经理于秀峰介绍,这些颗粒硅是由石英砂通过高温燃烧等工序提炼生成的高纯多晶硅。这也是光伏全产业链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生产环节之一。“为减少硅料生产中的耗电量,我们采用自主研创的硅烷流化床工艺,相较于传统工艺,省掉了精馏、尾气处理等环节,生产电耗和成本显著下降。”于秀峰讲。

目前,内蒙古已打造出包含硅料、拉棒、切片、组件等在内的光伏全产业链,通过上下游企业的合力生产,一粒粒石英砂神奇“化身”为光伏板,被运往海内外各地。

图为内蒙古包头一家硅材料生产企业的单晶硅棒生产车间。新华网发(贝赫 摄)

在腾格里沙漠东南部,华电内蒙古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200万千瓦光伏项目差不多投产。“200万千瓦光伏项目覆盖面积约5.38万亩,项目年发电量可满足13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中国华电内蒙古腾格里新能源公司党委书记王军讲。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副局长胡成东介绍,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内蒙古还创新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形成了较为成熟、可复制推广的“新能源+生态管理”建设体系。

拿腾格里沙漠来讲,这个地方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流动沙丘占比超过70%,是全国生态环境最脆弱、荒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治沙先要固沙,‘光伏治沙’成为沙漠管理的有效方式。”王军表示,光伏阵列织就了一张固沙大网;光伏支架深入沙层,成为天然的固沙桩;板间铺设的沙障锁住水分,让耐旱植物得以扎根。

“光伏板遮挡了烈日,将蒸发量大幅降低,并且还能降低风速,改善板下植物生存环境,形成独特的‘荒漠小气候’。”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洪光宇讲。

图为中国华电内蒙古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200万千瓦光伏项目。新华网发(康瑜 摄)

“光伏治沙”正开启现代版“点沙成金”,让沙漠从不毛之地变身为清洁能源基地和生态修复阵地。2024年,在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的牵引带动下,内蒙古完成防沙治沙1954万亩,跑出了高峰时日均6万亩的治沙“加速度”。

将来能源产业“氢储绘新卷”

今年7月,随着首罐绿氨从位于赤峰市的远景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顺利发车,全国规模最大的远景赤峰绿色氢氨项目正式投产。项目一期年产32万吨绿色合成氨,标志着绿色氢氨产业从示范探究迈入规模化商业运营时期。

围绕新能源快速进展和负荷快速增长需求,内蒙古加快布局将来产业,经过进展绿氢、绿氨、绿醇产业,统筹源网荷储各环节,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积极谋划能源产业“新蓝图”。

图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远景赤峰绿色氢氨一体化项目生产基地。新华网发

绿色氢氨项目是指将体面发电、电解水制氢、绿氨合成等多个环节紧密结合的项目模式,可以将可再生能源电力转化为氢能及氢基化合物进行储存与运输,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

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介绍,此次投产的远景赤峰绿色氢氨项目以风电、光伏为动力,经过电解水制取绿氢,并且利用可再生电力分离空气中的氮气,最终经过动态合成氨工艺将氢气与氮气转化为绿色合成氨,实现了将波动的可再生能源就地转化为稳定、高价值且易于储运的绿氨。

合成氨既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也是将来的零碳燃料,能作为化工、航运、钢铁等工业行业的要紧脱碳形式。“远景赤峰绿色氢氨项目实现了体面储与绿氢氨生产的高效耦合,为当地新能源全产业链进展和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赤峰市委副书记、市长栾天猛讲。

远景赤峰绿色氢氨项目不过内蒙古近年进展绿色氢氨醇产业的一个缩影。当地加快布局绿氢、绿氨、绿醇产业,规划建设绿氢走廊和区内输氢管网,开拓绿氢蓝海市场,目前已建成绿氢产能6万吨/年,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绿氢生产输出、氢能装备创造、绿氢多元应用基地,全链条攻坚打造全国绿氢先行示范区。

图为明阳集团通辽现代能源“火体面储制研”一体化示范项目。新华网发(郭梓升 摄)

新型储能则是内蒙古积极布局的另一新兴能源产业。

乌兰察布旗下营105万千瓦/630万千瓦时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开工,呼伦贝尔市阿荣旗100万千瓦/400万千瓦时构网型储能电站项目开工……今年以来,一批独立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在内蒙古集中开工,仅上半年就达34个。

“新型储能作为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器’和‘调节器’,是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支撑。”胡成东讲,基于新能源快速进展给电网平稳运行带来的挑战,内蒙古开展了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建设和新型储能进展专项行动,全区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区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032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底建成规模将达到1600万千瓦以上。

内蒙古持续深化电力市场改革,经过理顺体制机制,努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进展。

图为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明阳祁家坝光储电站。新华网发(郭梓升 摄)

电力市场改革中,内蒙古开展绿电交易试点,2024年绿电交易结算电量762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开展跨省特高压绿电交易,全面融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与北京、天津等多个省份建立绿电交易合作关系;完善多年期绿电交易机制,鼓舞新能源发电企业与重点用户签订多年期购电协议……

“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建设好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任务艰巨而重大。”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局长曹思阳表示,内蒙古将发挥好能源产业优势,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作出新贡献。

策划:储学军 刘伟 车玉明

统筹:万方 张云龙 李国栋

主笔:刘伟 安路蒙 王靖 张晟

海报制作:李倩

新华网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 联合出品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