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这座“人与自然共生典范都市”的生态密码

时间:2025-09-26 15:55:39 推荐 702

新华社杭州9月25日电题:解开这座“人与自然共生典范都市”的生态密码

  新华社记者许舜达、黄筱、顾天成

  9月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闭幕。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0名代表的见证下,杭州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与自然共生典范都市”称号,杭州市临安区被授予“全球人与生物圈打算绿色进展实践地”称号。

  这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首次落地亚洲,为何选择杭州?获得“人与自然共生典范都市”荣誉背后,杭州又有哪些生态密码有待解开?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只要把耳朵贴在树干上,就能听到大树生长‘嘎拉嘎拉’的低语声。”每次漫步天目山,杭州临安天目山镇天目村村民王雪良都会与大树“亲密交流”。在当地人心中,这些古树是“森林的主人”,千百年来被精心守护。

  在天目山—清凉峰生物圈保护区,分布着全球同类树种中最高的金钱松、面积最大的柳杉古树群、最古老的野生银杏群落,以及稀有的野生天目铁木和野生羊角槭。自1996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以来,该保护区建立了一系列创新保护机制。

  “我们保护的动物与整个人类命运紧密相连。”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治理局巡护员章叔岩介绍,保护区内115台红外相机和50台声纹监测仪构建起全天候监测网络,已捕捉到华南梅花鹿、黑麂、穿山甲等多种珍稀动物的身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被发现在杭州繁衍生息,成为这座都市生态吸引力最生动的注脚。而杭州正经过持续实施西湖、西溪、大运河等综合保护工程,稳固野生动植物的“生命家园”。

  杭州近日发布了新一轮全域陆生野生动货物源本底调查,交出的“物种清单”令人欣喜。调查显示,杭州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96种,占全省总数的84%。调查还发现了兽类新物种——华东林猬,以及各级新记录215种。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杭州实践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融入在都市血脉中。经过构建四级城乡公园体系,杭州逐步实现城镇建成区内5分钟步行可达绿道,让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市民日常日子紧密相连。2024年,杭州建成区绿地率达40.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16平方米,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广大市民日常。

生态保护与经济进展相得益彰

  初秋的杭州西溪湿地,是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摇橹船划开清澈水面,白鹭低飞,鸟鸣清脆。在寸土寸金的都市核心区,杭州保留10.38平方公里湿地,成为都市可持续进展的生动范例。

  面对都市化进程中的生态压力与可持续进展需求,外迁150余家组织机构,拆除建筑200多万平方米,经过截污疏浚、植被修复,让昔日的劣Ⅴ类水质跃升至Ⅲ类;建设“水下隐形电网”,累计完成生态化水下电缆敷设12公里,有效保护底栖生物栖息环境……

  此时,这颗“都市之肾”满目葱翠,维管束植物增至971种,鸟类增至224种,昆虫增至918种;年接待游客超55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超2亿元。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想表示,西溪湿地的蝶变证明了保护和利用能够共生,并且让杭州成为中国东部都市化进程中生物圈保护的典范。

  杭州的生态实践表明,经济进展与生态保护能够并行不悖。近年来,杭州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据介绍,杭州作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占比6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8.8%,主城区公交100%新能源化。

生态文明的杭州样本

  杭州获得“人与自然共生典范都市”这一称号,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打算”秘书长安东尼奥·阿布雷乌评价讲,中国生物圈保护区日益体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愿景,并且在应用数字技术等先进技术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中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在国际社会分享推广。

  此时,保护生态已成为杭州市民的自觉行动,杭州市民自发成立的“鸳鸯护卫队”和超过3万名的“绿色志愿者”,共同构筑了这座都市的生态基底。

  作为全国首部聚焦“生态文明之都”建设的地点性法规,《杭州市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将于10月1日起实施,将为杭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构建法治框架,并为全国都市绿色管理提供可借鉴的法治方案。

  大会凝聚各方共识,审议经过并正式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打算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打算(2026—2035)》与《杭州宣言》。随着大会的举行,杭州和中国的生态保护经验正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示范效应。

  杭州市市长姚高员表示,作为本届大会的举办都市,杭州将大力弘扬大会精神,积极推广《杭州宣言》、模范践行杭州战略行动打算,加强全球生态科技创新合作,加快探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都市管理模式。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