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荟澳2025”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 近30个展览于7月起陆续开幕热顶
深圳热线讯 7月18日,澳门大型国际文化艺术盛会“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5”(下称“艺文荟澳2025”)于澳门文化中心小剧院正式启幕。本届“艺文荟澳2025”近30个展览将于今年7月至10月陆续举行,包括主场展、公共艺术展、城市馆、特展、本地策展计划、平行展六大板块,荟萃十多个国家/地区的前沿艺术家,革新艺术叙事,活化历史场域,深入社区肌理,激发人文动力,使澳门成为生活与艺术交织共鸣的缪斯之城。
艺文荟澳2025启动
“艺文荟澳”以政府、企业、艺术家和公众参与的共建模式凝聚全球创意,合力打造城市级别的文旅品牌艺术盛事,为“一中心”“一基地”的建设注入强大动能。 本届双年展由蜚声国际的冯博一担任总策展人、刘钢及吴蔚担任联合策展人,他以简单日常用语“嗨,你干什么来了? “为主题,对应现实,反思和探讨澳门”在地“的历史、记忆和当下全球化的复杂局面,涉及”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我到何处去? “这终极问题的同时,探勘个体与世界共生的奥义。全场近200名“艺文荟澳2025”的参与艺术家及嘉宾共同为今届盛事拉开序幕。 同日晚上在永利皇宫宴会厅举行欢迎晚宴,各参与单位一同预祝“艺文荟澳2025”取得圆满成功。
艺文荟澳2025启动
欢迎晚宴祝酒仪式
创意运用艺博馆空间 体验多维并存之美
据介绍,本届展览汇聚来自13个国家/地区共46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近80件/套展品分别置于博物馆中20个以日常生活来设置和命名的空间,将观展旅程转化为全球化“在地性”的一个锚点、缩影和容器的体验,折叠出人生旅途景况。目前,位于澳门艺术博物馆一至三楼的主场展已正式对外开放。
主场展
整个展览从“场外”到“太空”,包括:巴特‧赫思以蜡衣捕捉时尚和人体微妙接触; 格雷戈尔·施耐特以建筑装置重构空间感知的物理法则; 托比亚斯·雷贝格透过社交场域的系统性构建探讨人与物理环境之间主客体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徐冰透过人造卫星拍摄的湖泊影像反观人类文明等。
艺术家:巴特赫斯,舞者:余锦鹰
多件互动作品邀请观众参与,例如展场“入口”处置有宋冬的《非问非答》,观众须完成“入境”程序才能进入展厅; 位于“疗室”的卡西亚·穆尔加的《怎么创造一片海洋》,由人工智能机器人引导观众流泪,汇聚成一瓶“海洋”。 此外,展场突破传统展陈界限,巧妙运用走道、洗手间等非常规展示区域,观众穿梭其间即不自觉参与艺术创作,强调艺术与生活的紧密关系的同时,提供一系列不同维度的艺术景观,体验多元并存之美。
主场展
公共艺术展览融入社区肌里
公共艺术展览以“来来,往往”作为主题,根据澳门的历史、现时和日常空间,8位知名海内外艺术家的5件/组作品融入城市脉动。 当中,澳大利亚何志森主导的《新美安社区共创和互助计划》率先在北区构筑“社区客厅”,其他4件作品将于澳门公共场所和社区陆续登场,引领居民重新凝视生活地景,领略东亚文化之都的内涵。
主场展
六大综合度假休闲企业的特展堪称万花筒式的艺术博览,阵容豪华、形式多样,为澳门文化事业注入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城市馆方面,葡萄牙希拉自由镇馆和中国济南馆将于9月起陆续开幕,聚焦各自文化体系中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张力。
本地策展计划与平行展 展示澳门创作力量
入选本届本地策展计划的6个展览包括张颖岚策展的“东方花园后”、王頔及黄美婷策展的“湿件半岛”、吴卫鸣策展的“基因延绵”、冯延及吴少英策展的“雅古纳之塔”、何俊彦及张可策展的“语言之海──澳门街语言研究计划”、蒋静华及王景策展的“她们来到言说的地点”,参展艺术家共计35人,大部分为澳门居民,内容涵盖文化基因、语言景观、 女性叙事及科技与生态等多元面向,深度挖掘城市脉络。
出席嘉宾参观主场展
平行展方面,从本届开始公开征集参展方案,最终接纳9项展览,除高校的师生展、商业画廊的联展及个展,还有以个人名义参展的方案,展现澳门多元创作能量。
本地策展计划与平行展两大板块通过征集形式培养本地策展人才,促进本地创作和国际语境的对话,全面推动本地艺术发展,各展览于7月起陆续开幕。
“艺文荟澳2025”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指导,文化局主办,旅游局、银河娱乐集团、新濠博亚娱乐、美高梅、金沙中国有限公司、澳娱综合度假股份有限公司、澳门永利渡假村协办。 更多“艺文荟澳2025”信息可留意活动专页 www.artmacao.mo、Instagram专页“artmacao”、脸书专页“IC Art 艺文栈”及微信公众号“澳门文化局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