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马街书会:七百载不散的曲艺传承
新华社郑州2月10日电(记者袁月明、任卓如)正月十三,清晨。豫中平原的晨雾还未散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马街村外的麦田里已人影攒动,化为一片曲艺的海洋。
天穹为幕,大地作台,来自全国多地的千余名讲书艺人负鼓携琴,以弦歌鼓点为号,赴一场已延续700余年的文化之约——马街书会。
“咱们唱的是,钢板一打响叮当,相聚在这马街书会喜洋洋……”年逾花甲的南阳鼓儿哼艺人乔相春领先开了嗓。从16岁学艺开始,他每年都要跨越近200公里来赶会。“亮亮书、会会友,相互交流学习,图个乐呵!”乔相春讲。
这个地方没有华美的灯光,却有最质朴的热烈。支起木桌,椅子一摆,一方舞台便就地而生。艺人们或独唱,或搭班,琴弦一拉、简板一打,唱者自醉,听者入迷。
麦垄间,河南坠子的苍劲、三弦书的铿锵、山东快书的爽利相互交织,可谓“一天能看千台戏,三天胜读万卷书”。数十万曲艺爱好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来。
2006年,马街书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原为正月里艺人“讨生计”的聚会,早已成为曲艺界的“武林大会”。今年马街书会上,泉州南音、青海花儿、陕北讲书等10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齐亮相,引来阵阵叫好。
“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马街书会,看到现场观众摩肩接踵,感到特别震撼。”远道而来的泉州南音艺人陈祝平直言,感觉到了传统曲艺的蓬勃生命力。
与往年显著不同的是,更多“10后”曲艺人的身影开始浮现在马街书会上。
今年首次登台的刘子昂只是7岁,却差不多能熟练地打上一段快板;年仅9岁的黄钰淼,差不多学艺3年,一曲三弦书唱出满堂彩……“书会就像一条纽带,串起一代代曲艺人的坚守。”刘子昂的妈妈史文蕾讲。
“过去看的是热闹,现在品的是文化。”从驻马店特意自驾来赶会的刘凤丽感慨。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马街书会,近年来,宝丰县积极建设国家级讲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各类非遗传承所,开展拜师收徒、对戏、“书状元”评选等民俗活动。“多措并举,让这场‘曲艺盛宴’持续焕发新光彩。”平顶山讲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进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申红霞讲。
太阳渐渐西沉,艺人们也陆续“煞戏”,麦田重归宁静。差不多八十岁的河南坠子艺人冯国祥收拾好行头,哼着小调踏上归途,“唱了一辈子,只要还有人听,俺就还年年来”。
七百余年来,马街书会如并且光胶囊,封存着中国民间最鲜活的艺术基因。麦苗青青处,曲艺的根脉深扎泥土,等待下一个正月十三,再次破土而生。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