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 多家汽车零部件巨头谋“瘦身”
本报记者夏治斌石英婧上海报道
今年以来,多家汽车零部件巨头相继举起降本增效大刀。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CEOStefanHartung(史蒂凡·哈通)于当地时刻9月21日表示,尚未排除关闭德国北部Hildesheim电动汽车工厂的可能性,也没有排除进一步裁员的可能性。公司与职员代表们开会,讨论怎么确保竞争力。
博世此前已有过一些裁员打算。关于上述工厂关闭和裁员实施的可能性,博世中国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对于Hildesheim工厂,正如哈通博士在采访中提到的,公司目前尚未做出任何决定。治理层目前正与职员代表进行交流,以确保该厂的竞争力。”
尽管博世Hildesheim工厂的关闭和进一步裁员尚无确定的消息,但上述消息也反映出博世当下所面临的挑战并不小。
实际上,博世所处的境况不过欧洲汽车零部件巨头的一个缩影。据记者不彻底统计,今年以来,差不多有博世、采埃孚、法雷奥等零部件巨头都对外宣布过裁员打算。但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中国市场,这些汽车零部件巨头都在选择接着加码布局。
汽车行业分析师任万付告诉记者,像博世、采埃孚等传统的零部件巨头,他们的优势要紧在电子电控,包括变速器等方面,而这些要紧都与传统的燃油车相关。“随着全球掀起的电气化浪潮,尤其以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和美国特斯拉为代表的车企带来的电气化革命,这些汽车零部件巨头的优势没以往那么大了,因为全球的燃油车销量在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
巨头们的“瘦身”举措
据新华社报道,大众汽车集团2日发布声明称,公司正思考首次关闭其在德国的一家汽车创造厂和一家零部件厂,并终止自1994年实施的就业保护协议,以进一步削减开支。
除了大众外,此前也有报道称,为增加新款雪佛兰BoltEV的产量,通用汽车公司宣布,将暂时解雇美国堪萨斯州费尔法克斯装配厂三分之二的工人,直到2025年中期恢复生产。
这种裁员潮也蔓延至汽车供应链。今年7月下旬,为了提高竞争力,应对电动汽车领域的变化,采埃孚集团对外宣布,到2028年年底,德国职员人数将陆续减少约1.1万人至1.4万人。采埃孚集团目前在德国有5.4万人,这意味着德国职员总数的四分之一将受到妨碍。
实际上,博世在1月份就宣布,打算在2026年前裁员1200人,其中950人在德国本土。记者了解到,博世集团此番宣布的裁员打算要紧集中在智能驾驶与操纵系统事业部(XC)。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记者,今年多家汽车零部件巨头采取的“瘦身”举措,反映了行业在面对经济不确定性、市场需求变化以及技术转型压力下的应对策略。“他们这么做的背后考量要紧包括:一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以应对全球经济放缓和汽车行业波动带来的挑战;二是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于更具增长潜力和竞争力的业务领域,如智能驾驶与操纵系统等;三是加速转型,习惯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的进展趋势。”
“如此的‘瘦身’举措能让企业在短期内减轻财务负担,提升盈利能力;长期则有助于实现业务结构的优化和技术的率先。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职员失业带来的社会妨碍、企业文化和团队稳定性的破坏,以及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和市场风险等。”江瀚讲道。
“与其他公司一样,艰难的经济环境和持续的行业转型给博世带来了重大挑战。这样事情下,我们必须保持竞争力。与此并且,我们需要进行前瞻性投资,并为将来进展做好准备。”关于当下的市场环境,博世中国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的经济形势充满变化和挑战,我们也在不断评估我们在各个市场和领域的业务进展。博世的目标仍然是经过新产品和广泛的再培训打算尽可能地保留工作岗位,但当前的环境也意味着我们可能无法避免裁员。博世希望任何必要的人员调整都尽可能地以合情合理的方式进行。针对智能出行业务,我们答应遵守2023年夏季签订的工作协议,并保证在2027年年底之前,德国的智能出行集团可不能裁员。”
该负责人称,2024年全球汽车产量预计将与上一年持平。虽然市场环境充满挑战,假如最后一季度业务表现良好,公司预计博世智能出行集团2024年的销售额将取得小幅增长。
坚定加码在华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大汽车零部件巨头对外宣布的裁员打算中,都没有涉及中国市场。不仅这样,面对中国这一潜力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各大汽车零部件巨头更是不断加码投资。
过去10年,博世在华累计投资超500亿元。截至2023年年底,博世在华设有34家生产基地和26个技术中心,拥有职员近5.8万名。中国是博世除德国本土外,拥有职员人数最多的市场,研发人员就超1万名。2023年,博世在华研发费用达110亿元(约合14亿欧元)。
关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称:“中国不仅是巨大的消费市场,也是重要的创新基地。稳健的业绩增长为博世在中国持续深化本土创新和布局提供坚实的基础。”
中国市场也反馈亮眼。以2023年为例,尽管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妨碍,但博世在华业务仍保持了增长,达到1390亿元(约182亿欧元),同比增长5.2%。其中,智能出行业务成为要紧增长引擎,其在华销售额实现了8.2%的增长,达到1121亿元人民币(约合146亿欧元)。
不仅是博世,采埃孚也十分重视在华的进展。近年来,中国差不多成为采埃孚全球产品和技术领先推出的重要基地之一和创新中心。在智能底盘领域,采埃孚整合后的新底盘解决方案事业部将数个研发重点项目放在中国,紧跟中国速度,高效为客户提供先进技术与产品。
这些零部件巨头不断深化本土化。不久前,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与采埃孚签署合作备忘录,宣布扩大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中提到了“双方还将共同推出逐步迭代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实现技术的互联协同,推动商用车向高阶智能驾驶和智能网联方向进展”。
关于与吉利远程的合作,采埃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双方的合作,采埃孚不仅可以加强其在全球商用车智能化领域的战略布局,还能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上述负责人解释道,作为商用车领域率先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供应商,采埃孚专注于融合技术专长与开放式创新路径。经过与远程合作,采埃孚将其在传动技术、电驱动系统等领域的创新能力,结合远程在商用车行业醇氢和电动赛道的优势,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以醇氢和电动为核心的全系列新能源商用车产品,推动整个商用车行业的智能化和可持续进展。
据悉,采埃孚在中国全方位深化实施本地化战略。近年来在上海、张家港、广州、沈阳、武汉、威海、日照和十堰兴建了新的工厂和技术中心,项目覆盖EPS、方向盘、安全气囊、安全带、电驱动、IBC、后轮转向系统(AKC)、线控转向以及X-Link底盘模块新品等领域。
轮胎巨头普利司通也在不断加码在华布局。今年6月,普利司通中国宣布,集团将接着加大在华投资力度,预计将来3年内投入约5.62亿元,重点用于加强生产基地建设,提升高端乘用车轮胎生产占比。其中作为重点投资项目,普利司通集团打算在2024年向普利司通(无锡)轮胎有限公司投资26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9亿元),扩大高端乘用车轮胎生产能力。
谈及汽车零部件巨头深耕中国的种种举措,任万付告诉记者:“现在能源革命或者讲技术革命的主动权差不多不在这些零部件巨头手中了。现在汽车工业的进展中心差不多向中国转移,中国市场既有保有量,又有进展潜力,还有率先的技术高地,深耕中国确信是明智的决策。”
江瀚也向记者分析道,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持续增长的需求为汽车零部件巨头提供了广阔的进展空间。这些企业不断加码中国市场的举措,展现了对中国市场长期进展前景的坚定信心。“他们看到了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高科技含量汽车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政府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展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