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并购成为主流趋势 完善生态尚需政策加码
近期,并购市场吹起强暖风。
华峰资本CEO陈挺峰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我们真的加强了对并购的关注,最直观的感觉算是上市公司并购欲望加强,还有算是原来只想IPO(首次公开募股)的公司现在也在思考并购通道。2024年,并购或将成为创投机构股权投资退出的要紧方式。”
在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王啸看来,并购重组不仅是龙头级、链主级上市公司做大做强的有力工具,而且依然未上市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重要途径。当前私募股权市场积累了大量资产,在投企业近10万家,经过并购能够对同行业或产业链上下游的公司进行互补、协同,更有利于盘活市场资源,缓解一级市场退出压力。
并购市场机遇可期
随着IPO和投资数量下降,现在一级市场的最大咨询题无疑是退出难。依照中国基金业协会的信息统计,2014年—2016年设立的基金,到目前为止可以清算的占比55%,其中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可以清算的仅仅惟独30.35%,早期VC(创业投资)基金可以清算的惟独8.56%。
联创资本董事长韩宇泽表示,“目前市场差不多发生质的变化,参照成熟市场的经验,我们的GP(一般合伙人)的退出理念也必须转变为以并购为主。”
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对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进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九条”)也提出,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鼓舞上市公司聚焦主业,综合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式提高进展质量。
随着新“国九条”进一步落实,相信并购重组市场的活力和动力将进一步并激活。一村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总经理于彤在同意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并购已成为公司主打策略,往年并购分散在各个事业部,今年搭建了并购投资部,加强人手以加大并购力度。
于彤进一步指出,此前,并购市场供需两端都不旺,今年较明显的事情是供给增加,很多原来不想被并购、计划IPO的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会思考被并购,加上下一代接班的咨询题凸显以及跨国公司分拆中国业务,并购标的从去年开始供给逐步增加。
“对我们并购基金而言,目前市场对我们是好事,相对而言,标的多了,选择空间更大了。”于彤表示,“收购后也不着急,我们可将收购标的作为核心资产,再进行系列横向或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逐步养大后再进行IPO或者卖给产业方。”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很多机构人士表示,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并购虽然一直吹暖风,但政策还是不完善,比如去年就一直在讲“提高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的估值包容性”,但其实细则一直没有浮现,高科技公司卖给上市公司,从监管获得的态度并不清楚,在当前压实中介机构责任的背景下,中介机构也非常慎重。
“在并购中,我们会和产业方合作,假如标的有较大的进展前景,也能够自己并购。”于彤讲。
产业并购成主流趋势
新“国九条”中明确了并购重组五大进展方向,提出了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高效并购优质资产及支持“两创”公司产业并购举措。
在于彤看来,并购与PE投资不同,PE投资要紧看成长性,但并购不仅要看成长性,还要看盈利性和现金流,如此并购后才可不能对自己的现金流构成约束。于是,并购基本上选择具有一定成熟度、现金流和净利润的标的,经过后续经营导入相应产业方,从而做大产能以达到后续上市或被并购标准。
“产业并购确信是主流,并购基金在并购生态搭建中不过辅助作用。事实上不管国内依然国外,产业并购基本上大企业在做大过程中,对产业链需要补足的领域进行并购,这事实上是产业聚合的过程。并购基金则能够在投前诊断、投后赋能等方面补足产业方不擅长的领域。”于彤讲。
陈挺峰认为,当下企业层面并购理念和并购意愿差不多发生改变,上市公司投资并购逐步回归产业本源,更多依据产业协同性等方面挑选投资标的,市场投资者也更为理性地看待上市公司并购运作,一味追求高估值高增长风口标的的并购行为有所减少。
在很多业内人士眼中,随着注册制的推进及二级市场估值的持续调整,对不少上市公司而言,并购带来的产业逻辑和协同增量更为重要。受此妨碍,当下的并购市场将由“套利并购”逐渐回归到“产业并购”的轨道上,并购重组从市值导向到产业导向的转变在加快。
数据显示,在2023年89起重大资产收购当中,以产业并购为目的的交易有73起,占比达到82%,这也是2019年以来的最高比例。
产业并购关于当前国内经济进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天风证券副总裁兼研究所所长赵晓光看来,产业深度并购时代到来是符合产业进展的规律的,“产业进展的最根本规律是规模效应,突破边界之前规模越大越有优势,经过并购实现的人才、渠道、研发、采购以及治理等全方位整合,能够帮助企业形成较强的产业共赢效应。”
既能实现资源优化整合,提升企业竞争力与市场份额,又能增强企业规模效应、拓展产业链,实现多元化进展,降低风险,产业并购成为当前一级市场争相布局的领域。
只是,在于彤看来,并购要思考将来怎么整合,这需要牵头部门,且能调动全部的职能部门。但大多数产业方在该方面都不足,这也是并购失败率高达80%的缘故,“固然,假如不过纯并表,能够不用这么复杂,但大多数产业并购都希望在产业方面有互补性,并购后对战略方向不把握、不进行投后整合,确信达不到预期效果,并购不仅仅是投资行为,事实上更多的是治理咨询题”。
国内并购生态亟需完善
并购是一个1+1的组合,并购的期望是1+1>2,超出的部分即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于是买方情愿为并购付出高昂的溢价,但结果并不总是如愿。具体表现在:一是并购前的预判错误,协同效应并不存在;二是协同效应存在,但整合难度高,无法兑现;三是协同效应兑现了,但不足以覆盖购买溢价。
于彤讲,目前中国并购生态尚需进一步完善,希望更多的参与方进来共同探究。此外,并购需求方也即买方并没有增加,从产业方的角度,目前大的龙头产业依然比较欠缺,没有形成产业巨头并购力量;腰部企业竞争特别激烈,负债率特别高,并购受现金流的约束,即便并购,也只能在横向整合细分领域,没有更多精力做延伸性的并购。
国雄资本董事长姚尚坤向记者表示,中国并购市场的效能尚显不足,亟需优化政策环境以推动市场进展。建议投资机构在制定投资策略时,应更早地将并购退出纳入思考范畴。并且,中国应加快设立并购基金,以弥补现有并购市场的不足。
在姚尚坤看来,并购是一个复杂议题,投入资金后的并购失败率还高达80%。面对高失败率的并购,建议对并购要有敬畏之心,需围绕商业本质,认清组织基因和能力边界,取长补短。
“我国现时并购市场及并购基金都面临一定的挑战,包括融资难度增加、监管环境越发趋严的变化,以及传统产业面临下行的并且新兴产业又还不彻底成熟,这一系列咨询题都会给并购市场带来一定挑战。并购应该是和IPO并列的主流退出渠道,建议监管层进一步出台相关的政策鼓舞产业方和并购基金,例如简化审批流程、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陈挺峰表示。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