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建将来产业“创新策源地” 地点部署紧锣密鼓
近段时刻,北京、江苏、宁波等地纷纷出台政策措施,结合地点实际和产业优势,瞄向将来网络、新型储能、细胞和基因技术、通用智能等重点方向布局一批前沿性将来产业,力争建设将来产业创新策源地和进展高地。
初步统计,目前各地点已发布将来产业相关政策文件30余份。业内人士认为,将来产业由原创科技引领,具有前沿交叉、颠覆性等特点,可以引领新需求、激发新动力。相关举措有助于把握将来产业进展的时刻窗口期,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开发新兴赛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晚上8点,北大医疗产业园15号楼的一间办公室内灯火通明,神济昌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及CEO彭林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不久前,这家企业顺利完成了国内首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又名“渐冻症”)的腺相关病毒载体基因治疗临床给药尝试。
“渐冻症治疗是世界级难题,我们基于清华大学医学院贾怡昌教授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基础科研成果,研发出一款基因靶点治疗药物,在不到两年时刻内完成了研究成果转化。”彭林告诉记者,企业正全力推进这款药的上市进程,尽早为全球渐冻症患者提供治疗方案。
细胞和基因治疗是北京将来产业的布局方向之一。日前发布的《北京市促进将来产业创新进展实施方案》提出,面向将来信息、将来健康、将来能源等六大领域,抢占将来产业进展先机,将北京打造成为世界率先的将来产业策源高地。“北京在人才、资本、产业生态方面的优势明显,相关举措鼓舞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专业化的科技服务、孵化机构的平台建设有助于缩短技术转化周期,加强‘科-技-产-业’全链条一体化部署。”彭林讲。
不仅是北京。近段时刻,多地瞄准将来产业相继出台政策举措,力争打造将来产业创新策源地。
11月6日,江苏省政府出台《对于加快培育进展将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10+X”将来产业体系,力争到2035年成为全球将来产业创新策源地和进展高地。《宁波市加快培育进展将来产业行动方案》提出着力培塑九大将来产业赛道新优势,将宁波打造成为将来产业创新引领区、场景应用示范区、融合进展先行区。
据初步统计,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河南、山西和江西7个省(市)以及深圳、苏州、福州、南京、宁波等20多个地级市共计发布将来产业相关政策文件30余份,均表示加快对将来产业的前瞻布局。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展研究院将来产业研究中心所长韩健对记者表示,将来产业是代表将来科技和产业进展新方向的前瞻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对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依赖度高,进展潜能大,是把握将来主动权的关键抓手,有助于塑造区域进展新动能和产业竞争新优势。
从产业布局的领域看,将来信息、将来能源、将来材料、将来空间、将来健康、将来创造等相关领域成为地点进展重点。例如,江苏打算优先进展第三代半导体、新型储能、细胞和基因技术等10个成长型将来产业;浙江提出到2025年将来网络、元宇宙、空天信息、细胞与基因、前沿新材料等产业加速成长,打造100个重大应用场景和100个标志性产品。
“从进展需求看,智能、低碳和健康是人类所追求的长远目标,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新变革有望重塑信息基础设施,以先进核能、氢能技术为代表的碳零排关键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高通量测序、基因组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为人类生命健康提供新技术支撑。”韩健分析称,新赛道是将来的进展主赛道,抓紧谋划将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可持续进展。
其实,今年以来,我国对将来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8月,工信部、科技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提出前瞻布局将来产业标准研究等重点任务。近期,工信部组织开展2023年将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面向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4个重点方向,突破一批标志性技术产品,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
在明确进展重点的并且,系列举措进一步推动产业创新策源,并完善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充分激发创新活力。“我们将注重发挥重点实验室引领作用、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持续贯穿前沿技术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和产业化的全链条,加强对‘硬核科技’企业发掘,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颠覆性创新。”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讲。
只是业内人士也表示,将来产业具有时期性与成长不确定性的特征,需要持续强化政策引导、突出应用场景与早期市场支持,厚植产业进展土壤。
对此,韩健建议,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和地点层面出台将来产业政策文件,明确产业进展重点方向和细分赛道,突出产业特色化差异化进展;加强供需对接,从需求侧持续发布将来场景机会清单及建设指南,加大将来产业新产品、新应用、新服务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推广应用力度;探究包容审慎监管、鼓舞创新进展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昌平实验室副主任、北京清华工业开辟研究院院长金勤献对记者表示,建议为将来产业相关科创企业配置早期人才资源,构建支撑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创资金体系,并且聚焦科创服务产业化,构建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融合的科创服务平台,结合科创产业的特色,构建面向将来产业的技术转移生态。(记者 郭倩 张漫子)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