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千问之后 阿里最新AI硬件要来了!杠杆资金已提前押注这些股
11月25日晚间,阿里巴巴最新财报出炉,今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478亿元,剔除已出售业务影响,同比增长15%;在AI需求推动和公共云收入增长的带动下,阿里云季度收入同比增长34%。
阿里在财报中特别指出,AI相关产品收入已连续9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事实上,公司正在加速推出AI产品,比如近日大火的千问APP,公测一周下载量即突破1000万,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AI应用。而除了软件,阿里又将推出一款新品,这次聚焦的是AI硬件领域。
首款自研双显AI眼镜即将发布
11月27日,阿里巴巴首款自研旗舰双显AI眼镜——夸克AI眼镜2025新品发布会将在阿里巴巴北京朝阳科技园举行。
据悉,该眼镜采用高通骁龙AR1芯片+恒玄BES2800低功耗协处理器的双芯片架构,搭载40+240mAh双电池,支持极快插拔换电。在显示技术上,采用双目双光机二维衍射波导方案,通过六面增透纳米镀膜实现低反光、高通透视觉效果,同时支持环境光智能感应,屏幕亮度随场景自动调节。
全面接入阿里系生态是夸克AI眼镜的一大亮点,该眼镜不仅支持通话、音乐、翻译等主流功能,还支持高德近眼导航系统、支付宝“看一下”支付、淘宝实时比价、飞猪商旅提醒等。近期,夸克AI眼镜还与支付宝合作升级,新增准心辅助、骨传导拾音等功能。
业内人士指出,夸克AI眼镜是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的硬件载体,同时深度承接了阿里系生态内的技术积淀与核心资源,标志着阿里在AI领域的又一次战略性下注,代表了其AItoC战略正从软件领域延伸至多形态硬件。
此前,夸克AI眼镜已在天猫开启预售,仅10个小时就冲上“双11”智能眼镜品类销量TOP1。
巨头争相入局机构看好未来前景
近年来,众多玩家密集涌入AI眼镜赛道。
海外方面,Meta、苹果、三星等已相继推出AI眼镜相关产品;在国内,不仅有华为、小米等传统硬件厂商,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大厂纷纷下场,雷鸟、Rokid等深耕XR领域的企业,以及影目科技等垂类公司也频出新品,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产品迭代浪潮。
随着大厂陆续进入,带动全产业链加速发展。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达406.5万台,同比增长64.2%,其中,中国厂商出货量突破100万台,占全球24.6%的市场份额。
IDC指出,2025年,智能眼镜在硬件轻量化和在基础AI功能上持续突破,为体验升级和产品功能创新奠定基础;2026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将突破2368.7万台,其中,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将突破491.5万台,市场正式迈入规模化增长新阶段。
东北证券表示,智能眼镜放量在即,传统视光企业有望进入智能眼镜供应链,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东方财富证券研报指出,端侧AI与Agent的结合进一步释放多场景价值,预计可以带动更大的市场规模,助力AI眼镜成为消费电子下一个创新高地。建议关注国产AI眼镜相关厂商在国产化替代趋势下的投资机会,主要包括AI眼镜和眼镜镜片等方向。
杠杆资金月内抢筹多只概念股
东方财富概念板块显示,目前A股市场共有118只AI眼镜概念股,合计总市值达2.74万亿元。其中,立讯精密体量第一,总市值达4056亿元;蓝思科技、兆易创新、鹏鼎控股、江波龙、歌尔股份等5股总市值均超千亿。
超七成AI眼镜概念股年内股价实现上涨,平均涨幅约32.14%。其中,品茗科技累涨655%居首,弘景光电、江波龙、芯原股份、统联精密、长盈精密等8股年内股价亦大涨,涨幅均在一倍至两倍之间。
品茗科技是工程建设信息化“小巨人”,公司此前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小茗AI智能眼镜”是公司智慧工地解决方案中的一款工地现场巡检产品,该产品以AR眼镜为载体,搭载公司自研AI算法,具备违规识别、规范查询、远程指导等功能。
弘景光电深耕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领域,并践行“3+N”产品战略,公司近日在调研活动中表示,公司产品可应用于AI眼镜,目前部分研发项目已进入产品验证阶段,部分项目初步实现落地。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11月以来,共有33只AI眼镜概念股获杠杆资金加仓。其中,12股融资净买额超5000万元,江波龙、胜利精密分别获融资客抢筹2.77亿和2.42亿元,瑞芯微、蓝思科技、世运电路、汇顶科技、恒玄科技均获杠杆资金逾1亿元加仓,中光学、TCL科技、思特威-W等榜上有名。
江波龙系全矩阵存储行业龙头,公司此前在定期报告中透露,公司超小尺寸eMMC及ePoP精准匹配AI穿戴设备对存储小型化与高性能的双重需求,目前已应用于阿里、XREAL、小天才、佳明(Garmin)等国际国内一线厂商的智能眼镜、智能手表当中,助力公司抢占智能穿戴领域的AI增量市场。
蓝思科技为北美头部客户的AI眼镜提供了精密结构件、光学部件、声学模组等核心部件,后续将开展软板SMT、无线充电模组、充电盒组装及整机组装。信达证券研报指出,蓝思科技系AI端侧核心个股,看好公司在该领域的发展前景。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研究中心)
来源:东方财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