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变革 价值制造路径渐明
在高质量进展理念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正成为引领产业变革与价值制造的核心引擎。
10月29日,由中国证券报与南通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上市公司高质量进展论坛在南通举办,会上以“新质生产力下的价值制造之路”为主题的圆桌论坛汇聚了来自锂电池材料、制药、半导体装备、医疗器械及现代农业等领域的五位上市公司董事长。他们围绕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分享了企业在实践中的考虑与探究。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新质生产力不仅意味着技术层面的突破,更体现为组织能力、战略布局与产业生态的系统性重构。在这场围绕“科技—创新—新质”链条的深度探讨中,怎么以实效为导向推进创新、怎么在高速迭代中保持竞争力、又怎么在高投入与长期价值之间取得平衡,成为贯通讨论的核心议题。
以“新质生产力下的价值制造之路”为主题的圆桌论坛
从技术突破到系统能力构建
当前,技术的快速迭代正往常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产业格局。在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深耕的当升科技董事长陈彦彬对此感觉尤为深刻。“产品迭代周期已缩短至一年半到两年。”他表示,当升科技经过不断开辟高性能钴酸锂、三元材料及磷酸铁锂等产品,不仅实现了70%的业务出口,更在创造工艺上持续精进,使单位投资与物料消耗显著降低。
陈彦彬强调,创新需要分层次推进,更要注重“有效的创新”。在他看来,可以实现商业化的技术突破才是真正的创新。“创新不是研发部门的孤立行为,而是研产供销高效协同的系统工程。唯有将偶然的技术成功转化为组织层面的必然能力,企业才能真正构筑起可持续的竞争力。”
同样的转型压力也浮现在制药行业。华润双鹤董事长陆文超表示,相关企业必须向创新药领域加速转型。“公司确立了‘自主创新+对外合作’的双轮驱动策略,经过打造合成生物技术平台,实现了对传统发酵工艺的深度改造。”
技术突破必须配以组织变革,才能真正释放创新效能。陆文超强调,战略执行与组织文化的一致性对企业创新转型至关重要。“尤其在推动创新转型时,必须构建与之匹配的组织能力,才能确保战略目标的落地。”
跨行业的创新实践呈现出相似的逻辑脉络。“半导体装备的突破从来不是单一产品的胜利,而是装备、工艺与材料协同创新的结果。”至纯科技董事长蒋渊表示,至纯科技从28纳米节点工艺全覆盖到更先进制程的开辟历程,正是这种协同创新的生动体现。“我们要从简单的创造工具,转变为真正的工艺赋能者。”这句话精准概括了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企业角色的深刻转变。
专注科研投入与长期价值
当创新成为企业生存进展的必选项,怎么平衡高研发投入与短期盈利压力,就成为摆在企业家面前的现实难题。在高端医疗器械这一技术密集型领域,佰仁医疗董事长金磊对此体味颇深。
据了解,佰仁医疗经过分体式瓣膜设计与AI技术结合,推动介入治疗向个性化方向进展,并完成了全球知识产权的系统布局。金磊强调:“企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财务报表中,更在于其对将来市场痛点的解决能力。投资者若仅关注当期利润,可能错失真正的成长型企业。”
神农集团董事长何祖训从农业现代化角度出发,分享了技术创新怎么重塑养猪这一传统行业。“经过空气净化系统、健康治理等技术手段,每头母猪产仔数从20头增至30头,公猪配种效率也提升了五倍以上。”何祖训表示,企业必须经过持续科技投入保持行业率先地位,才能在“微利时代”生存进展。
怎么在创新过程中做好风险管控?陈彦彬表示,创新虽伴随风险,但可经过分时期、聚焦方向的研发策略予以操纵。在当升科技的实践中,从基础理论研究到产业化落地形成了一套分层推进机制,确保研发资源精准投入最具商业潜力的方向。
会上,嘉宾普遍表示,引领性创新可经过产学研合作降低早期研发的不确定性,这种既保持创新激情又注重风险管控的务实态度,恰恰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培育过程中所需的治理智慧——既需要突破常规的勇气,也需要步步为营的慎重。
在变革中寻找新增长极
随着新质生产力在各行业的深入实践,很多企业正从技术追跑者向创新并跑者乃至领跑者转变。
“立足于主赛道,经过材料体系创新和资源一体化布局持续挖掘增长空间。从磷酸锰铁锂到固态电池材料,从钠离子电池到产能国际化,当升科技正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增长矩阵。”在陈彦彬看来,当赛道足够宽广时,企业无需盲目跨界,而应经过技术纵深与产业链协同构筑护城河。这种进展战略既保持了业务的聚焦,又为持续增长打开了新的空间。
陆文超表示,华润双鹤正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大力进展生物创造第二曲线。“战略的持续性与执行力度同样重要,唯有经过组织与文化变革,才能实现双轮驱动下的稳健增长。”
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价值分配带来深远妨碍,企业惟独在价值链上不断攀升,才能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半导体行业已从‘水大鱼大’的上半场进入‘水落石出’的下半场,企业必须从单一装备供应商升级为工艺解决方案伙伴。”蒋渊表示,至纯科技将接着围绕核心工艺与关键制程进行技术深耕,并拓展平台化能力,参与全球竞争。
金磊展望道:“作为植介入材料,假如能承载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只要生命科学有新发现,我们就有可能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法。”为此,佰仁医疗正在构建包括蛋白组学分析在内的多学科研究平台。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