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途贯山河 热土启新章——现代化交通绘就赣黔川长征沿线革命老区振兴新图景

时间:2025-10-11 15:01:35 推荐 322

江西瑞金机场首航、贵州花江峡谷大桥通车、四川夹金山隧道开通——连日来,赣黔川革命老区三个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投用,不仅为地区交通、物流畅通提供了坚实支撑,也成为当地文旅火热的“流量担当”。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们绝不能不记得革命先烈,绝不能不记得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日子。”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1周年。江西瑞金、贵州北盘江、四川夹金山,这三个红军长征的重要地理坐标,见证曾经艰险的长征路逐渐变为通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革命老区部署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和重大项目,支持革命老区振兴进展。沿着草鞋踩出的“红飘带”,一座座现代化交通工程拔地而起,一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速成型,助力老区经济社会进展按下“加速键”,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绘就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新图景。

交通蝶变长征沿线老区不再山高路远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赣州瑞金机场航站楼内客流涌动,“红都瑞金欢迎你”打卡处排起长队。

9月28日,瑞金机场正式通航,飞机的轰鸣声划过红都山峦。“跟着课本去旅行,不到3小时直达长征起点!”从北京飞来的航班刚落地,游客毕盛雪就带着娃直奔红井、沙洲坝等革命旧址群。

2025年9月28日,由中国国际航空执飞的北京大兴至瑞金航班飞抵瑞金机场后经过“水门”。新华社发(杨鑫摄)

机场通航这一刻,赣南革命老区人民已等待90多年。1932年,红军在福建缴获一架飞机,命名为“马克思”号。消息传回瑞金,苏区群众用最原始的工具平坦出一片简易机场,期盼着属于自己的飞机降落,却未能如愿。此时,这片红色热土架起了连接全国的“空中桥梁”,老区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迎来历史性突破。

2025年4月28日拍摄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黔西南的群山之间,北盘江上,“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迅速成为假期热门旅游目的地。

大桥之上,云雾缭绕。贵州交投集团工程师王淞钰手扶栏杆,百感交集,目光所向是峡谷深处一座建于1898年、由14根铁链组成的花江铁索桥。

1935年4月,中央红军右路纵队挺进黔西南,死守花江铁索桥这一战略要冲,确保红军主力顺利抢渡北盘江。

新旧两座桥,一上一下,挨得很近,但其间却横跨着百年历史风云,见证着血与火的艰辛历程。被称为“地球裂缝”的北盘江花江大峡谷,曾是极难通行的天堑。而今,飞虹横跨,将两岸车程从2小时缩短至2分钟。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0年5月拍摄的贵州花江峡谷铁索桥(新华社记者蒋成摄);下图为2025年9月27日拍摄的晚霞中的花江峡谷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新华社发

放眼“地无三尺平”的黔贵大地,3.2万座桥飞山越谷,托起一个全新的“高速平原”。

川西高原,刚通车的国道351线夹金山隧道车流不息。不用再去山上转两个小时的盘山路、翻海拔4114米的垭口,10分钟就能穿过夹金山,这让许多外地游客和货车司机倍感轻松。

2025年9月24日拍摄的四川夹金山垭口(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胥冰洁摄

1935年6月,中央红军行军至此,以舍生忘死的信念克服恶劣环境,成功翻越大雪山,在懋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翻开长征史上新的一页。

“原来的路弯多、坡陡、路窄,每年冬季冰雪封路3个月,这下终于能够全年畅行了。”红军后代、小金县达维镇夹金村村民刘华青讲。

近年来,四川持续加大革命老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大渡河架起高速公路桥梁,走过的松潘草地通了动车,爬过的大雪山开通隧道……革命老区的交通进展日新月异。

赓续传承长征精神激励攻坚克难

当年,红军将士用坚韧意志征服长征路上千难万险;今天,工程建设者用科技、智慧与汗水破解一个又一个施工难题。

这是2024年9月23日拍摄的江西瑞金机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杨鑫摄)

道面平均纹理深度不小于0.4mm,是瑞金机场跑道的设计标准。这些肉眼几乎看不出来的凹凸纹理,关乎抗滑性能,是飞机起降时轮胎与道面间的“生命纽带”。

项目总工程师刘文带领团队打响了一场周密攻坚战。他们给每一把排刷编号建档,设定严格的使用寿命;手持温度计,依照气温变化精准调节道面关键工艺的施工时序。炎炎烈日下,历经三个月奋战,跑道表面纹理检测合格率从91%提升到98%。

对极致细节的追求,是超级工程的质量保证。

花江峡谷大桥总工程师刘豪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里,储存了6万余张桥梁施工图纸、图片,以及数以万计的施工数据。

2022年,破土动工;2023年,主塔封顶;2024年,主缆完成;2025年,大桥合龙……“回顾大桥建设历程,好像不到4年,实际上脱胎于中国桥梁长期的积累。”刘豪讲,建设者扎根大山,先后攻克了一大批关键技术。

2025年9月28日,车辆行驶在贵州花江峡谷大桥上(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面对峡谷强风,工程师引入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风系统,24小时自动采集风场数据;在大跨径钢桁梁吊装环节,工程师研发“智慧缆索吊装系统”,在600多米高空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

一系列新科技、新制造,也在川西高原屡建奇功。

夹金山隧道穿越小金弧形构造带,埋深达1400米,软岩、变形、坍塌、瓦斯等地质咨询题突出。建设团队首创平行导洞“TBM+钻爆法”及主洞钻爆法综合施工工法,在高原高寒环境下,创下三项全国一般公路隧道TBM施工纪录。

2025年9月28日,中铁十一局的工人在四川夹金山隧道内进行收尾巡查施工。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夹金山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建设团队优先采用低污染、低能耗的技术工艺,有效减少对周边环境扰动,同步兼顾生态修复。

大雪山上,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碑巍然挺立,闪耀着信仰的光芒,激励后来者不畏艰险、攻坚克难。

蜀道集团夹金山隧道项目临时党支部书记朱树林讲,项目组建党员突击队,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助力项目全速推进,最终提早3个月完工。

通途致远续写振兴进展新篇

瑞金市叶坪镇王屋村村民王福生没想到,瑞金机场的修建,让自己提早住上了新屋子。

2019年,王福生正愁没钱翻修已有20多年的老宅,得知所在村民小组被纳入瑞金机场拆迁范围。2023年,一家人搬进180平方米的安置小区新房。

不仅村民住房条件改善,村里还依靠征拆补偿的集体资金投资光伏、商铺、仓储等产业,实现稳定“造血”,一跃成为当地“首富村”。

又何止一个村。机场通航让赣南闽西680万革命老区群众有了“家门口的机场”,也让石城的荷花灯、安远的三百山、长汀的“凤凰城”、武平的丹霞景……从此乘上“空中通道”的东风。

在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建成后,桥下人家也驶入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35岁的林国权在桥下开了一家民宿,大桥建设期间他在社交媒体上更新大桥美景。他讲,现在是“靠桥吃饭”,国庆中秋假期26间房天天爆满,节后也不缺订单。

2025年9月27日,在贵州花江峡谷大桥附近,林国权(左)在自家民宿和职员坐在一起交流。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设计之初,花江峡谷大桥就融入桥旅、体旅、研学等功能,游客不仅能钻进桥体走玻璃栈道,还能乘坐观光电梯上到桥塔喝咖啡,感觉攀岩、滑翔伞、无绳蹦极等极限运动的危险刺激。

大桥所在的贞丰县县长李祖平讲,后续将开辟低空飞行、峡谷索道等产品,打造“天上看、桥上玩、峡谷游”的立体化旅游格局。

畅达的交通网络,激活了长征沿线革命老区文化旅游、产业进展的“一池春水”。

红军长征时在小金县留下许多宝贵的革命历史遗迹。夹金山隧道通车将达维会师遗址、碧峰峡、四姑娘山等优质景区串联起来,当地借机推出“长征+户外+研学”特色路线,打造了一批红色漂亮村庄,游客能够吃红军菜、走红军步道、购红色文创产品,沉浸式感觉长征精神。

这是2025年9月28日在四川省小金县拍摄的夹金山隧道出口。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隧道口就在我家门前!”夹金山下夹金村,53岁的喻益青一家从2017年开始就经营民宿,特意接待体验红军长征路的外地游客,刚忙完隧道通车后的第一个国庆中秋假期客流高峰,他高兴地讲:“夹金山,小时候我跟着父亲爬,现在我要领着更多游客爬!”

目前,小金县还在建设山地轨道交通项目,将来将形成一条穿梭在密林和峡谷之间的“雪山专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铭记伟大长征精神,现代化交通筑起进展坦途,革命老区书写“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的振兴答卷。

文字记者:新华社记者

视频记者:胥冰洁、刘佳敏、王洪流

海报设计:钱程

统筹:屈婷、周汀鹭、赵露露

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