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未出门停车位已找好,光谷智能调度近9000个停车位
湖北日报讯(记者李源)高峰期出门办事,到了目的地找不到停车位,这种窘事很多人都记忆过。在武汉东湖高新区,这一难题有望得到完全解决。
5月9日,记者从光谷交通投资集团获悉,其与朗新科技集团携手打造的东湖高新区综合交通治理服务平台首批已纳入19个停车场的8798个停车位,以及28座公共充电站,车位和充电桩信息可在光谷出行APP和小程序上共享,方便车主出行。
打开光谷出行小程序,首屏可见找车位、找充电站、月卡办理、临停缴费、发票开具、房屋租赁等6个功能模块。9日15时38分,记者点击找车位,选择光谷生物城公共停车场,可见768个停车位中有686个空暇;40根快充充电桩有36根空暇,58根慢充充电桩有28根空暇,电价为每度1元。
武汉市民李先生几乎每天都要到光谷拜访客户,找车位对他来讲是件头疼的事。“约好了下午3点见面,我必须在通勤时刻的基础上留出10到15分钟寻找车位,避免迟到。”李先生讲,少量写字楼和停车场在路旁设置了空暇停车位指示牌,但总量太少,且信息有时不准确,很难起到有效引导作用。
停车场联网后,过去“躲在暗处”的停车位与车主建立起了双向信息流通机制。车主出发前打开APP或小程序,轻点屏幕就能做到信息“门清”,省时又省心。不仅这样,接入平台的充电桩还能依托智能负荷治理系统实现充电功率动态调节,在满足车主充电需求的并且,减少对电网的冲击。
“就像过去餐馆都在线下,到店了才明白有哪些美食、是否满座,此时经过美团、大众点评等APP不仅能够了解推举菜品,还能在线领号排队,数据顺畅流动打通了一系列信息堵点。”朗新科技集团有关负责人讲,东湖高新区综合交通治理服务平台既能归集和发布信息,还能拆解和分析数据,比如提早预判数小时后出行目的地停车场还有多少停车位和多少充电桩,确保每一座停车场、每一根充电桩都能得到最优配置。在他看来,与光谷交通投资集团的合作,不仅局限于解决眼前的交通难题,而是以“交能融合”为核心理念,经过智能技术推动交通治理的系统性变革。
据了解,19座停车场和28座公共充电站不过初步“试水”,平台预留了拓展模块和共享接口,将来可链接更多写字楼、商业综合体、产业园区的停车位和充电桩,具备将光谷全域纳入“都市交通一张网”的潜力。这一探究在逐步优化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光谷方案”,有望向更多地区推广复制。
延伸阅读》》》
“交能融合”如此描绘智能交通将来图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源
加速从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的进程中,武汉东湖高新区难以避免地受到交通拥挤等“都市病”的妨碍。
机动车保有量的激增,为高峰期的高新大道带来滚滚车流,能否找到车位成为到光谷办事的重要考量。
与此并且,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对光谷区域内充电桩等“新基建”的完善程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交通治理模式难以满足现代都市的需求,怎么打破信息孤岛、提升运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成为智慧交通进展的关键命题。”朗新科技集团有关负责人讲。
“交能融合”或许是有益尝试。
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停车不再不过“存放车辆”的静态场景,而是一个高度智能、实时调度的动态治理平台;充电桩也不再是独立的基础设施,而是都市能源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谷交通投资集团有关负责人讲,作为国内首个系统落地的“交能融合”项目,东湖高新区综合交通治理服务平台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技术突破。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都市交通运营体系,不仅实现了停车充电一体化治理,还为交通流量优化提供了助力。实践证明,数据驱动的智慧交通能够有效提升都市治理效率,既优化了出行体验,也降低了交通治理的复杂程度。
二是绿色低碳。以汤逊湖北路光储充综合能源站为例,经过部署390千瓦光伏逆变器和860千瓦时储能系统,站点大幅降低了对传统电网的依赖,为新能源汽车充电提供了新模式。光储充一体化,或将成为将来都市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路径。
三是产业集聚。光谷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辟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智慧交通领域的先行先试,将为“光谷制造”“光谷智造”的技术和产品实现本地化应用制造应用场景,应用与研发的“双向奔赴”将有力助推产业集聚和协同。
上述负责人讲,东湖高新区综合交通治理服务平台的建设经验表明,智慧交通不不过一个技术咨询题,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协同推进。将来,光谷交通投资集团还将接着深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潜力,推动智慧交通体系建设的并且优化都市能源调配,为武汉市、湖北省乃至全国智慧都市进展探究更多经验。
(来源:湖北日报)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