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制胜”才是品牌竞争新范式
近期,某汽车企业高管在公开场合,以某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为切入点,公然宣称友商产品安全隐患频发。无独有偶,在某汽车品牌新品发布会上,大屏幕竟直截了当展示竞品起火、断轴、失速的照片和视频,这些举动迅速成为舆论焦点。表面上看,这或许是企业为争夺市场话语权而采取的常规手段,但深入探索,此类行为实则暴露出行业竞争中的短视思维,且极有可能对行业生态、企业自身形象及消费者信任带来一系列负面妨碍。在全球化竞争日趋白热化、中国品牌群体性崛起的当下,怎么以更成熟、更富有远见的姿态参与市场竞争,已成为所有车企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企业公开“点名”竞争对手,本质是想借助舆论力量,快速打造自身的品牌优势。但是,这种看似“捷径”的策略实则暗藏三重隐患。首先是对立情绪的传导性。从企业高管到经销商,再到用户群体,负面言论可能会被不断放大,形成“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最终导致市场割裂。例如,智能手机行业曾因部分厂商大打“参数战”,引发用户群体间的激烈冲突,反而损害行业整体形象;其次是技术信任的透支。当企业将竞争核心从提升产品性能转向“口水战”时,消费者对技术创新的关注度自然就会降低。怎么说,公众更希望看到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真本事,而不是在嘴上争高低;再者是监管风险的累积。随着《反不正当竞争法》不断修订完善,关于“商业诋毁”行为的界定更加清楚,处罚力度也在持续加大。企业稍有言论越界,就极有可能面临法律制裁。
近年来,中国品牌在新能源、家电等多个领域实现市场占有率的重大突破。值得强调的是,这一成就并非建立在“拉踩对手”的基础上,而是依靠技术迭代与产业协同。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依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发布的数据,近几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已成为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长的核心力量。2022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全球占比超63%,2023年进一步攀升至64%,2024年更是稳定保持在70.4%的市场份额。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中国企业在电池技术、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当前,中国创造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迈向“价值跃迁”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头部企业更应肩负起正向引导的重任,以“技术标准构建者”“消费者信任架构师”“全球规则缔约方”的全新角色定位,重塑竞争模式。在技术标准层面,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电池企业积极发挥带头作用,牵头制定电池安全规范;华为则大力推动车联网协议互通,经过凝聚行业共识,有效降低无序竞争成本;在消费者引导方面,企业应摒弃单一的“参数比拼”,转向“规范化引导”,例如长城汽车发布的越野分级标准,有效引导消费者准确理解产品能力边界。从参与全球规则制定的角度来看,中国品牌正逐步从“尾随者”向“引领者”转变。2024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专利领域的占比高达68%,中国品牌正以集体之力,向老牌外资车企发起挑战。此外,国际标准化组织批准我国牵头的7项新能源汽车国际标准项目已正式立项,更是充分彰显我国汽车行业在国际话语权方面的显著提升,打破了欧美车企长达百年的技术规则垄断。
中国品牌的全球化征程,实质上是从“技术自信”向“规则自信”的跃迁。当宁德时代在慕尼黑车展发布“零碳电池工厂”标准,坦克500被海外最高级政府部门选为行政用车,比亚迪成为首个经过美国UL9540A储能系统安全认证的中国品牌时,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都在证明:企业要想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浪潮中赢得主动权,就必须把竞争焦点从“口舌之争”转向“标准之争”,从单纯的“市场份额之争”上升到“生态位之争”,从“产品输出之争”转变为“规则输出之争”。
更高层级的竞争,要求企业超越眼前利益的局限,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竞争哲学。一方面,要建立技术共享机制。例如,宁德时代与宝马合作开辟下一代电池技术,这种合作模式既能保障企业自身的商业利益,又能推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另一方面,要完善消费者权益保障体系,可借鉴欧盟《新电池法》的成功经验,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机制,将企业的技术实力转化为用户信任。此外,企业还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如比亚迪在非洲建设光伏电站,格力参与“一带一路”绿色基建项目,将商业竞争提升至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更高维度。
历史证明,真正的行业领导者从不在对手的失误中寻找优越感,而是在自我超越中塑造将来。关于中国汽车品牌而言,若想在全球竞争上赢得尊重,就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基石,以公平规则为框架,以社会责任为底色,构建全新的竞争范式。惟独如此,才能让“中国创造”的标签,从“性价比”的象征进化为“高质量”的代表,在全球化浪潮中书写属于中国品牌的商业文明新篇章。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