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骂战不能跑赢市场 监督同行不如超过同行
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戚耀琪
近日,国内某自主品牌汽车某款新车发布会,旗下品牌总经理上台说话。公布的内容里刻意提到了比亚迪方程豹的一个“断轴”咨询题,一下子让外界一番愕然。竟然是看着比亚迪长期销冠不顺眼,只能“揭黑”拉销量了?
搞笑的是,这个所谓的“断轴车主”很快出来发声了,讲那个企业用他的视频素材根本没通过他接受,而且他的车根本就没断轴。究竟断轴本身的事实怎么,事实上差不多不重要。世界上本没有完美的产品,经过抨击对手的不完美,自身产品是不是就能达到完美的洗礼呢?常见的拉踩手法,能让业界更干净依然更混乱?的确值得反思。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竞争激烈的程度差不多到了你死我活的状态。缘故是从外形到设计、从配置到技术性能的高度趋同,只能靠抢流量来抢客。怎么抢流量,一大法宝算是揭黑。怎么揭黑,算是先假定对手的模式是错的,然后去揭发它。至于对手是不是确实错,揭黑者都差不多在声量上胜了一筹。
假如讲自媒体经过揭黑来换取流量,那么企业揭黑是为了卖好自己的广告,那就要审慎了。其一,假如揭的是行业通病,是集体痛点,最好能有第三方证明自己彻底是零缺陷。自己做不到就不要去揭,自己能做好,就要分享技术推动行业完善。其二,假如揭的是别人的短板,也要看看那个短板是不是市场绝对不能同意之处。比如万分之一的不良品率、极端事情的个案、差不多过时不用的技术等等。最重要的一点算是,产品优劣是由市场定义的,不是由任何一个经营者去定义别人的。
关于长期吃燃油车红利的老企业,要彻底转型新能源车,步伐可能很慢,看到拳头产品不行卖也会痛苦。然而假如能稳打稳扎、长期布局、潜心攻关,假以时日,也能像比亚迪那样做出技术壁垒,进而形成品牌护城河。反之,耐不住销量诱惑、耐不住研发寂寞、总想占道德高地却又非行业质量制高点,必然就会犯病,比如各种心急眼红症。
看看比亚迪,曾经也在生产油车上交了不少学费,新能源车的路线也把持不定,做插混到2019年都快活不下去了,却没见这家深圳企业自怨自艾、炮轰同行。这几年开发并量产第五代的DM插混技术、又在驾驶辅助上实现了快速赶超。然后,其兆瓦闪充以及高度集成的超级e平台等技术成果快速落实到量产车上。这一系列的操作,都不是被对手逼出来,而是类似王传福讲的,从无人之境到无人之境。假如比亚迪把时刻和精力花在骂战上,花在别人如何骂,我就如何应付上,恐怕只会留下一地乱七八糟的原地脚印,而走不出自己的路,更可不能率先了行业两三年以上。
业界的互相学习和模仿是很正常的,学高手才能成为高手,这也是中国大部分行业可以追上欧美的关键。正如丰田学福特、比亚迪学丰田、特斯拉学保时捷一样,基本上以先进者为老师,注入自己的创新基因与理念,终于自成一体。
然而骂就不一样了,骂在心态上是一种落后者的挣扎,是一种掌握正义话语权的幻想,更是一种不情愿尾随先进的“自我围墙”。这种既要学又要骂、既要抄又要改名的企业文化,对内是封闭的“自信”,对外则是惹来无数的水军捧场,并进一步加剧领导者的误判,以为自己确实能经过抨击他人而改变市场的看法。
行业需要健康,需要“大夫”,然而那个“大夫”必须是超脱获利和权力之外的存在。假如明明是给行业乱“扎针”,却当是针灸治病。这种心态一旦固化,就会形成偏执,产生大量假想敌之余,还着实给业界和公众带来许多混乱。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