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巨头能否让充换电市场“变天”?

时间:2023-09-20 11:42:12 推荐 476

充换电市场的热度正在不断升温。

9月7日,中国石油收购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普天新能源”)100%的股权。中国石油表示,将来3年,将抓住新能源产业进展的窗口期,完成充电桩业务在全国的战略性布局,力争进入充换电头部企业行列。

普天新能源是中国最早开展充电业务的央属企业,在车辆技术、动力电池、充电设备、碳交易及增值服务等领域均有布局。依照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普天新能源的公共充电桩数量为2.15万台,位居全国充电运营企业第14名。作为国内最大的能源集团之一,中国石油经过收购普天新能源再次高调入场充换电市场,让人不禁对充换电市场将来的进展充满了想象。

同样,另一家油气巨头中国石化也准备在充换电市场持续发力。8月底,中国石化在半年度业绩讲明会上表示,将接着发挥网络优势、服务优势、品牌优势和资本优势,进一步加快充换电业务进展,扩大市场占有率。

早在2017年初,中国石油就与一汽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内容涉及充电业务在加油站的试点和推广。往前追溯,能够看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展进程中,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这些能源企业一直在充换电基础设施推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形式包括自己布局、与车企展开合作,与当地企业展开合作等。据中国石化介绍,今年上半年已建成充换电站351座,累计达到2650座。

为何此次中国石油的入局可以引起极大轰动?或许在于当下行业内外看到了充换电市场的重要地位。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两年的进展速度与几年前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假如讲上一轮中国石油等能源企业的入局,是出于央企的责任和定位,此时则更多是出于充换电行业热度提升带来的市场机会,以及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展下自身转型的需要。

进入2023年,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利好政策频频发布,给充换电行业燃起了一把“火”。此前业界还在翘首期盼“春天”的到来,此时大伙儿都深深感觉到“风口”已至。过去几个月内,充换电行业差不多在发生有形和无形的变化。

比如,地点政府在积极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扶持政策正在酝酿和形成过程中。不少地点基于城投成立了公司以及与之协同的公司。以往,这些城投要紧面向房地产行业,此时则面向充换电行业。除此之外,还有跨国的能源公司、跨国的零部件企业、转型的地产公司,甚至还有将其作为副业投资的自由职业者等都在入局。中国石油的收购案件便属于有形的变化之一。充换电产业链也在爆发无形的变化,像碳化硅、芯片等供应商差不多开始把充换电市场作为一个重要领域在跟进。

上述种种动向意味着,充换电行业在将来有着看得见、可预见、巨大的进展空间。“行业热度将持续到2030年!”多位业内人士对此作出了预测。

在此背景下,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入场变得理所固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改变,带来了消费群体的变化。往常,这些能源企业为燃油车车主服务,此时,新能源汽车车主这一群体差不多不容忽视。在“拥抱”新能源方面,石油巨头们入场布局,本身就具有一定优势。它们实力雄厚,拥有土地资源,又有网络优势、服务优势和品牌优势,只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下,巨头入局就一定能够横扫市场吗?

也不尽然。能够看到,当下充换电市场的参与者众多,有实力的角色都想来分一杯羹。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单元。一旦投建,需要思考将来5~10年与都市、电网等怎么协同进展。此外,由于有限的土地、电力等资源,参与较早的企业可以获取低成本的场地空间和电力资源。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进展,这些早期参与者还会是受益者。

关于整个充换电市场格局的进展,要分为云、管、端3个层面来看。随着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将来,互联网云平台高度集中,最终将形成个位数的APP应用;终端龙头企业高度集中,集聚到10家左右;而在运营领域,能够容纳上万家、甚至数10万家的企业。

充换电市场越来越精细化运营,导致了其并不容易被巨头垄断。这也是众多中小运营商还在相继入局的立身之本。只是,在热度极高的背景下,那个行业进展速度快,市场竞争激烈,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能源巨头的进入,想必会给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新的模式和思路。只是,怎么利用自身优势,做好服务和精细化运营,也是这些巨头该考虑的咨询题。赵琼《中国汽车报》(2023-09-18002版)

来源:中国青年网